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春秋以来,民关系国家兴亡的思想有了发展,并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孔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民本思想,把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仁”是春秋时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渡时期,新兴个体私有制和氏族公有制对立矛盾中的产物,具有春秋时代的特征。正如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的:“新兴地主阶级和旧时代的上层奴隶主们争取生产者,生产者的价值、地位、身份都逐渐提高起来。这  相似文献   

2.
学校为了强化高中基础年级课外阅读,特意给语文教师安排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语文教师对这节课的安排往往有三种方式:一是带着学生到阅览室里读指定书目,如沈从文的《边城》、郭沫若的《女神》等;二是让学生在教室里读自己购置的书籍如鲁迅的《呐喊》、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研究成果汇报课。在“课外阅读课”上,教师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从已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代表著作来看,先后进行了二十多年.他对古代社会发展阶段的说法,却有过三次大的变动,即早期的殷代是氏族社会末梢,西周奴隶制,西周与东周之交为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抗日战争时期的殷代和西周是奴隶制,秦、汉  相似文献   

4.
关于“殉人”是否是奴隶,它与奴隶制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自从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潘家梁墓地的发掘和此墓地与商周墓葬中殉人的比较,我们认为,殉人的主要来源是家内奴隶,它最初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奴隶制时期。但是,家长奴隶制时期的奴隶殉人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奴隶殉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奴隶的社会地位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学术界,把中国逻辑学奠基者的荣誉归之于墨家。墨家逻辑可以说是集先秦逻辑思想的大成,是中国古代一家比较完备的逻辑。在墨家逻辑中,思维的基本形式被称为“名”,“辞”,“说”,相当于今天讲的概念,判断,推理。本文仅就墨家关于“说”的理论,作一概略的叙述。一、“说”的本质墨家在《小取》篇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以说出故”。墨家所谓的“说”是“说知”。《经上》云:“知:闻,说,亲。”《经说上》云:“知:传授之,闻也;方不 ,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家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种。说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创作了历史题材的诗剧、话剧、电影文学剧本共20个,是我国现代史剧艺术的开拓者,1936年即被鲁迅划入我国现代1在优秀的诗人”。“剧作家”之列,其史剧艺术很值得研究.早就听说湘潭大学何益明繁接同印沫若史剧艺术专后选修课很受求知被旺盛的葬事学于欢迎.最近读其根据讲稿整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郭沫若的史剧艺术》(以下简称《艺术》),确感很有值得欢迎的份量。此书创造性地全面而深入发掘和论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奖学价值,在新的层面上弥补了以往对郭沫若史剧艺术研究的不尽.笔者读之,如人一个异彩纷…  相似文献   

7.
春秋以来,民关系国家兴亡的思想有了发展,并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孔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民本思想,把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仁"是春秋时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渡时期,新兴个体私有制和氏族公有制对立矛盾中的产物,具有春秋时代的特征.正如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的:"新兴地主  相似文献   

8.
周朝殷民的身份问题,是史学界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一文中对殷民的身份做过说明:“周人把殷覆灭了,把殷族的遗民大批地转化为奴隶。”郭老还引用了《左传》定公四年的一段记载,证明“殷民六族”、“殷民七族”和“怀姓九宗”都是周人的种族奴隶。同时还提到,除这些种族奴隶外,还有大批的顽民,留在洛邑替周人从事生产。特别指出统治阶级对于这些奴隶是拥有生杀大权的。  相似文献   

9.
<正> 林云铭、蒋骥、游国恩、姜亮夫、郭沫若、……等位先生都是《楚辞》专家,他们关于《楚辞》的著作,流传甚广;智者千虑容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故我才有如下的一些琐谈。一、谈谈“撰余辔”两句《九歌·少司命》篇太阳神在唱过“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之后,所唱的“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两句,把太阳头天晚上没于西方,次日早上又能从东方出来的原因告诉我们了。而郭沫若先生却说:“从这节歌里,  相似文献   

10.
三、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新大纲将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编为一目。人教版教材将此目分编三课,而将夏、商、西周的科学和文化冠之以“中华文明的勃兴”单独占一课。这样的编排,使整个教材的文化部分形成完整的体系,既科学又适量,确实独到。这段历史的主线是奴隶制的发展。其辨证思维的难点在于,怎样分析奴隶制的历史进步性与奴隶制的残酷性之间的关系。以往教学中只讲奴隶制取代原始公有制是历史的进步,进步在哪里不讲。而奴隶制的残酷性有“人牲”“人殉”这样的典型事例,教学中讲起来很形象,因此重讲、多讲。殊不知恩格斯早有言在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  相似文献   

11.
什么叫才气?胸有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不能发,虽非万世不刊之论,每有激活思想之效。以此而论,我对郭沫若的才气是十分钦佩的。读了不少关于《聊斋》的评论,加起来也抵不上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一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我的影响。最近到古隆中谒“诸葛故居”,见了郭沫若并论陶  相似文献   

12.
先秦墨家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尊天”“明鬼”的生态情怀、“兼爱”“非命”的生态道德、永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和“节用”“节葬”的生态实践.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墨家生态伦理思想更具现代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会稽一词,出自多本先秦古籍,《管子·封禅篇》禹封太山,禅会稽”;《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先秦古籍提到的与禹有关的古会稽山到底在哪里?史学界历来都有争论,直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墨子     
《语文教学之友》2014,(6):F0002-F0002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百家有“非儒即墨”之称。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撰成《墨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15.
墨家的社会政治目标是“兴利除害”,“兴利”是正的目标,而“除害”是负的目标。本文认为,墨子从“除害”出发,以否定和消极的视角论证如何获取功利的思想,可以称为“消极的功利观”,具体包括非命、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五项。这五大主张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了墨家的作为整体的“消极的功利观”。  相似文献   

16.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17.
“杀盗非杀人”的命题记载于《墨经》的《小取》篇。研究墨学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取》为墨家后学所作,并且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根据侯外庐等人的研究,《小取》“大体可断定为写成于荀子《正名篇》之后。”(《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483页)如果这个断定是正确的,那么从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非难可以看出,此命题早已在《小取》成书以前就已存在并引起了人们的注目。由于荀子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来由没有明确交代,我们不能绝对肯定荀子所批判的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但是,从《小取》对这个命题的阐述可以看出,这个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后期墨家就这个命题遭到的责难在《小取》中回答说:“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稿》修改本第一册第186页说,“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井田制。井田即方块田,在甲骨卜辞中作田、(?)、(?)、(?)等形。”又在第243页说,“周代的井田制承袭于商代而有所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亩制和比较完整的灌溉及道路系统,是井田制的完备形态。”这些论述都是来源于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说:“殷代是在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从甲骨文字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在卜辞中常见的田字就是一个方块的图画,殷代必然有四方四正的方块田,才能产生出那样四方四正,规整划分的象形文的田字。”又说:“周代同样施行着井田制。”总之,“殷、周都实行过井田,从种种资料上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查阅了商周遗留下来的有关资料,都无法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相似文献   

19.
《死水》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同属于现代新诗。单从标题来看,就可以猜出这两首诗写的内容截然不同,《死水》显然是一个意象,它另有所指;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明显是实写一个人物,诗人直呼其名。在直观上,两者有着相当显著的差别。前者整齐划一:全诗共五节,每一节四行,每一行九字;若再仔细辨认,还可以看出每一行的九个字(九个音节)中,都是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而后者没有定节,节中又无定行,行中又无定字,但读起来同样很有节奏感,因为它具有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内在的韵律”,即通过“情绪的自然消涨”[1]而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也就是戴望舒所说的诗情上的抑扬顿挫[2],籍此,不看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死水》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现代自由诗歌。  相似文献   

20.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有“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一句,“落花时节”原为“暮春时节”。毛泽东之所以要作这样的改动,是因为“诗要用形象思维”(毛泽东《致陈毅同志的一封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物候格,把抽象的时间形象化了。基于同样的原因,诗人把《七律·到韶山》中的“人物风流胜昔年”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改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