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伟芬 《文教资料》2000,(1):146-150
“课堂参与意识”是指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学生主动而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心理现象,是在课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师坚持不懈的培养而形成的。关注并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罗杰斯提出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有利于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有利于走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调节学生听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因而也就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地方。日常教学或听课中却常感到课堂的沉闷甚至沉默。动起来的课堂因其调动了学生、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而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此处的"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情绪饱满的投入参与,关注的是课堂活动的参与状态和情绪状态;二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真正的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关注的是课堂活动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理应成为最具活力的课堂,然而在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选择沉默,既不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师们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需要怎样调动就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而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作为老师如何才能创设一种积极交流的氛围,吸引这一群沉默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笔者认为不妨做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气氛沉默而压抑,在课堂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而有的课堂呢,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课堂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呢?是学生的基础不同、还是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准确、深入?仔细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了:造成学生课堂表现沉闷、不能畅所欲言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备课时精心准备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具体表现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成为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其关系就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我示范你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就变成“单边活动”。而新的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身…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顾泠沅的“青浦经验”,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都印证了对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中,课堂发言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发言了解学生对课的理解程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情感准备,奠生成之基1.关注学生,重视生成。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特点,才会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教师要有“生成性”的教学任务观,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成的问题,为学生的需要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而不是“走教案”。2.倾听心声,培养自信。教学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并迅速沟通。学生只有在这样融洽的互动中才能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并发挥出聪明才智,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学习“十几减…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数学教学缺乏生命活力,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以“教”为中心,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心智潜能的开发,让课堂返朴归真,充满生机活力。自由空间的“表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要让他们喜欢,就必须改变那种“循规蹈矩”的传统要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坐在座位上就可以发言,允许学生有较自由的坐姿,允许学生自由地到讲台前发言,允许学生为别人喝彩。课堂上,可以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  相似文献   

10.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发言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师全身心投入是课堂讨论发言的基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搞好讨论发言的关键;提高教学效果是进行课堂讨论发言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呢?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笔者就教学中的几点感悟讲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学生就会精彩地发言,就会有思维的火花。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数学课充满活力,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一、激发学生自信,丰富学生情感学生如果没有自信,就不会积极思维,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只能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吸收,完全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有了自信,课堂对他才有一种亲合力,他才能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种浓浓的交流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看看以前我们的课堂,大家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需要怎样调动就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而有一部分学生呢,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创设一种积极交流的氛围,吸引这一群沉默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相似文献   

14.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预先为学生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所以我们在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更要关注预设。因为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生课堂沉默存在于思维、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从教师角度反恩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学教师创造性人格魅力缺乏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条件性因素;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命全域"关注不足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观念性因素;大学教师疏于教学艺术研究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技术性因素;大学师生关系疏离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人际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秋伟 《考试周刊》2011,(48):146-147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学习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情况,然而课堂沉默现象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何看待学生的课堂沉默行为"这是值得所有教师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沉默学生的归队”谈兴趣的诱导和激发喀左县南公营子蒙古族中学孟庆武“沉默学生”是指课堂上不发言或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归队”是指他们经过缄默、旁观和犹豫之后鼓足勇气,也纷纷努力争取课堂发言机会的自觉的活跃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沉默学生”...  相似文献   

19.
按照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小学生应当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布置课前调查活动,培养“科学观念与应用”的核心素养;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课堂实验,培养“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与交流” “科学思维与创新”的核心素养;联系生活现象处理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时间才能检验出学习效果的学科。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所以课堂的参与就变得尤其重要,从关注课堂发言现状,让孩子信赖老师,从而能够引导孩子积极发言,再进一步明确要求,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