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幸聆听了支老师在浙大的一堂全国小语智慧课堂名师展示课。课上使用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篇自选教材是支老师从《青年文摘》上精选的一篇散文.是他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这篇散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于是把它引进课堂。这一堂展示课充溢着支老师的语文教育睿智.语文教学于他.正如闲庭信步.却见满目繁花.着实让我深深折服!尤其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这一堂课中实施的高妙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2.
“老榆,老榆,你的语文又不及格呀!”学习委员一边发卷子一边大声嚷着。一个胖胖的小女孩双手捂着试卷,低着头,脸红红的。二年级的孩子怎么能这样称呼呢?我疑惑地抬头看了看。小机灵王红悄悄告诉我:“老师,于文文因为学习不好,原来的老师说她是榆木疙瘩不开窍,我们就都喊她‘老榆’了。”  相似文献   

3.
有幸聆听了支老师在浙大的一堂全国小语智慧课堂名师展示课.课上使用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篇自选教材是支老师从<青年文摘>上精选的一篇散文,是他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这篇散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于是把它引进课堂.这一堂展示课充溢着支老师的语文教育睿智,语文教学于他,正如闲庭信步,却见满目繁花,着实让我深深折服!尤其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这一堂课中实施的高妙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4月 2 3日 ,在广州市经济开发区第二小学多媒体教室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向几百名老师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语文阅读课。在两课时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中 ,支老师始终营造着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在他的引导下 ,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 ,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整堂课的教学中 ,支老师先是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读书 ,直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接着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再让学生读中“感”情 ,读中“悟”理 ,进行情感体验 ,明白深刻道理。这一切都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一…  相似文献   

5.
对课标的错误理解致使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没有意义的“热闹”和“活跃”。如何拒绝肤浅的热闹和活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呢?我们组织了这次讨论。参与此次讨论的各位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做法能否给您以借鉴,只有读了才能知道。 江苏滕衍平老师说得好:“此话题讨论,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针不是预防针,更多的是治病的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 ,又一次在顺德欣赏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上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示范课。在这节课上 ,支老师将“读”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指导学生读的娴熟的技巧真是炉火纯青 ,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以读为本 ,读中求悟的根本精神。一、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在《她是我的朋友》的教学中 ,支老师的教法没有什么花架子 ,整个教学过程把指导“读”贯穿始终 ,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第一遍读 ,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自由读的基础上 ,老师让学生谈读书后的感觉 ,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7.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如果不是切身感受,很难相信年近七旬的支玉恒老师,竞如他的课堂一样精神勃发。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数月前他才挺过一次“要命”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万淑琴 《宁夏教育》2003,(12):34-34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银川市小学语文“走进新课程”观摩研讨会,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支老师设问之巧妙、引导之自然、拓展之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涌动的生命活力让听课教师拍案叫绝。一、巧妙设问,激起学生独特的感受开课后,支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读课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了课文后,竟宣布:“这节课我只提一个问题,如果不想被我问住,教你一个办法:读书,边读边想我会问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在好奇中有的认真读课文,有的议论纷纷,有…  相似文献   

9.
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感头痛:现在的中专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中的表现就是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老师讲老师的,他干他的,像两条平行线。究其原因,除了中专生存在忽视语文等基础课程的误区以外,更主要是语文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的教学。有位学生曾在《老师,我想对您渤的作文里写道:“老师,我觉得上您的课很无聊。”看到学生的心里话,我内心很难受。  相似文献   

10.
一、让先做好的学生等一等。还是…… 去年,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除了课堂的精彩,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于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我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禅学家。平易、简洁、随和、诙谐是于老师的风格,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就能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在平易之处见到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平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浓浓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等,但直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实施状况,不少课堂出现了语文本体弱化的现象,课堂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之中。“你说我说他说”“你读我读他读”“你评我评他评”……放手感悟了,学生活跃了,气氛热闹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感悟到多少语言规律,获得多少深刻的人文内涵呢?语文教育专家呼吁“语文本体与人文精神两者不能偏废”,而事实上“两者俱废”的课堂还是随处可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一、人文不崇尚空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  相似文献   

13.
唐文春 《今日教育》2007,(3S):42-42
一节数学课的开课非常特别:“请大家先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生读)“读懂了吗?”“懂了”“请上台为大家演示一下……”我不由得心生疑虑:该老师花了好几分钟来了个语文式的“咬文嚼字”.有必要吗?可是接下来.我的猜疑随着课堂的精彩生成而烟消云散:数学也需“咬文嚼字”!后来,我也实践着在数学课堂上“咬文嚼字”.效果还真不错!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读出来的。支玉恒老师深谙此道,他把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发挥阅读的两大功能,即理解、体会、感悟功能和表现功能,让学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支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阅读平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读为媒,以读为本,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下面撷取他在阅读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5.
“八字教学”是专就阅读教学而言的,所谓“八字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查”“点”“读”“议”“讲”“结”“练”“延”八个方面的教学指导。其思想内核为: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向导,在此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运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最终目标。一、“八字教学”的基本式及其变式现行教材为单元编组,每一单元的四五篇课文由课内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  相似文献   

16.
一1993年春,武汉铁路工人文化宫礼堂。上课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学生没来,把主持这次会的黄老师急得团团转,千余名听课者出现骚动。和我同来上课、讲学的支玉恒老师突然走到台前,对着麦克风说:“老师们,于永正老师不但课上得好,而且京剧唱得棒,还是唱旦角的呢!他嗓音清亮甜美,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咱们欢迎他唱一段,好不好?”台下掌声四起。———这事哪有说不好的?不息的掌声使我没有一点后退的余地;再说,“救场如救火”。于是,我清了清嗓子,上台唱了《坐宫》中铁镜公主唱的几句“西皮摇板”。“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 《最珍贵的东西》是一篇内容新颖而实在、涵义深刻而易懂的文章,叙述中富含哲理,议论里不乏抒情。文章通过阳光、空气、亲情、友情等人人须臾不可或缺的事物,举一反三,说明“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劝励人们要热爱生活,珍惜拥有。  相似文献   

18.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北京八十中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文朗读一遍;第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摒弃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教生学”的被动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自能研究,不待老师讲”的最终目的。一、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过程。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能促进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可以领悟遣词用语的精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20.
区“领航杯”教学大赛,均为骨干竞技,课题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鸟语》。文章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应该不难教,但很多老师一开始就不知道究竟应该教什么。于是,我和老师们共读、共教、共研,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如果说“聊读中解码文字,追忆里品味真情”是此课的境界,那么追本溯源,应是备课过程中的磨砺。一、语文被品德化的教学现状 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鸟的爱?同学们都抓住文中“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等情感性强的语句来谈体会,对燕子、布谷鸟、喜鹊等的鸟语却忽略了。读到“我”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时,他又问“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却沉默了。最后朗读结尾“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时,虽然他强调“让我们读出作者对鸟的爱”,但学生还是无法入境。反思该老师的教学,从教学的原点“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爱鸟”,到教学的终点“学生似乎还只体会到了作者的爱鸟”,课堂缺少语文味,充斥了空泛的情感.即被品德化。究其原因,是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缺乏认识,不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