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官方,顾名思义就是区别于官方而言。非官方报道在这里是指民间组织自发地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消息的一种传播行为,非官方报道力量体现于这种传播行为的过程中。由于非官方报道力量全部来自民间,不受官  相似文献   

2.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3月12日本刊就中国电视的困境与前景对其进行专访。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互联网已经打破国界,人们的信息获取可以与世界同步。在内容上,国内电视正在面对美剧、日剧、港台娱乐节目的冲击。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电视内容还有什么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余冰珺 《今传媒》2012,(10):139-141
互联网改变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方式,文化产品以更迅猛、更便捷、更开放的方式向全球受众传播。然而,互联网技术仅仅拓宽了传播渠道,却无法消除语言、文化、规范等跨文化传播的诸多障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系统梳理了知名字幕组的传播背景、传播史及传播现状,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作为传播者的字幕组如何担负起"全球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和"网络时代的知识布道者"等多重角色,成为推动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人类的思维感知和生存模式,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日本借助动漫的文化感召力,潜移默化中加大日本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外交手段上实施柔性化调整,以此影响他国的社会舆论,改变国内外民众的价值认同.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在探究日本"动漫外交"的基础上,分析文化传播致效的特点,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理性地思索和归纳,提出舆论传播中文化致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范红  苏筱 《现代传播》2022,(6):77-86
运用文化符号形塑文化身份、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我国战略传播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差异化表征集中体现为竞争性的国家品牌,尤其是公众对于一个国家的符号化联想。日本是运用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的优秀示范。通过对日本国家形象宣传片、奥运会赛事、新媒体三种传播路径的考察,可以发现日本基于“文化认同—文化行为—文化符号”的映射关系形成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国家文化符号体系。对日本文化符号传播实践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与国家形象的战略传播,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网络视频美剧的观看与消费已经成为中国都市人群的一种日常文化行为。本文试图从"追美剧"的概念与行为方式描述入手,追寻在美剧的文化流动与视觉愉悦的呈现中中国年轻人日常观看行为的变迁及其独特的文化沉浸特点。本文所论及的美剧,特指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局域网进行传播,在电脑、平板以及手机的浏览器、视频服务APP、视频播放器上观看的网络视频美剧。在中国大陆地区,视频下载和播放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服务空间,也延伸出一些相对固定的网络论  相似文献   

7.
日本漫画是体量巨大的文化产业,由于各种文化贸易和政策壁垒,中国读者很难获得正版的日漫书籍杂志.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中国读者可以在线免费阅读大量日漫作品.纸媒日漫与网媒日漫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的非商业性网播剧行为与商业目的的自觉性网播剧行为.严格来说,都属于电视剧在互联网领域的盗版传播。热播荧屏剧及境外剧成为盗版网播剧的重点对象。盗版网播剧培养了最早一批网播剧受众.分流了荧屏剧的受众.客观上对荧屏剧形成了营销与推广,拓展了电视剧新的传播平台。正版的自觉性网播剧分为三种情形:免费性自觉上传电视剧,向分享型视频网站出售网络播映权.向HULU模式的视频网站出售播映权:独播作为某些视频网企传播网播剧的策略;某些网企开始对境外网播剧实现正版引入。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的非商业性网播剧行为与商业目的的自觉性网播剧行为,严格来说,都属于电视剧在互联网领域的盗版传播。热播荧屏剧及境外剧成为盗版网播剧的重点对象。盗版网播剧培养了最早一批网播剧受众,分流了荧屏剧的受众,客观上对荧屏剧形成了营销与推广,拓展了电视剧新的传播平台。正版的自觉性网播剧分为三种情形:免费性自觉上传电视剧,向分享型视频网站出售网络播映权,向HULU模式的视频网站出售播映权;独播作为某些视频网企传播网播剧的策略;某些网企开始对境外网播剧实现正版引入。  相似文献   

10.
日剧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剧在中国 如果我们把日剧看作是“日本电视连续剧”的话,那最早看日剧就是20年前的《姿三四郎》。其后是《血疑》。它们当年播出时都是热门剧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也就成了国内观众最早认识并崇拜的日本偶像巨星。 我们今天听说的日剧,是在1993年以后大量传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传播技术改变了电视剧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电视剧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属性被传播技术强化了,媒介促使其生产的模式化,成为一种"仿真"的过程.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技术强化了电视剧传播中的文化区隔,这和产品提供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电视剧参与媒介环境的塑造,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互动性促进了文化资本的内化.文字符号的参与为电视剧文化再生产中理性因素的提升创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传播带来了新特点新规律,也为传播模式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根据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构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网格化研究模式,抽象概括了用户、信息及其之间的链接关系,提出了运用大数据思维对用户进行文化属性和社会分层的网格化分类方法,探讨了用户画像分析、传播效果优化和网络文化发展预测的研究路径,为互联网群...  相似文献   

13.
从Web2.0时代起,人与媒介、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传播的关系维度凸显,成为分析当前媒介现象与人的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角。互联网群体传播从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出发来解读互联网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是传播关系属性的突出和显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及当前互联网中集合行为的常态化,是关系偏向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突出体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为一种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关系实践,这一偏向在新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具体体现,由表及里对人的交往及社会的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视觉传播与语言文字传播对比的角度,阐述视觉文化的内涵和性质,总结出视觉传播的大众性、直观形象性、便捷高效性和精确永久性.进而论述视觉传播的内容是视觉信息,载体是电视和互联网等。最后以网络时代为背景,论述了视觉传播对人们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交往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安全与支撑技术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网络文化安全,概况起来是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即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传播程序和规则自由化”、“网络成员身份数字化”为特征的环境下,“保护文化和资源的安全,维护信息时代的社会秩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知晓网络舆情——网络社会的民众合议,  相似文献   

16.
刘建新  夏忠敏 《当代传播》2013,(4):32-33,71
传播作为文化和社会行为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不同文化语境的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感受、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播和沟通常常呈现一种焦虑与无奈。知晓高低语境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传播对象的文化语境出发重组话语,双方彼此尊重,既立足本土优秀文化,又注重与外来文化融合,跨文化传播才可能实现,并且顺畅高效。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多元化。电视新闻在新闻资讯中的地位被撼动,愿意收看电视新闻的人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韩国日日剧似乎完全没有受到冲击,只是从一个播放媒体转变到了另一个播放媒体。韩国日日剧与电视新闻有什么共同点?电视新闻又应如何实现故事化创作,重新获得青年人的关注?文章通过对韩国日日剧和电视新闻的比较,为电视新闻提供了一条故事化创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孙鹏  王静 《军事记者》2013,(9):48-49
移动互联网是以“固定”连接为基础,以“移动”特征为主导的互联网。目标是实现无论移动终端还是移动子网,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接入到互联网,保持通信不中断。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移动互联网具有海量用户、即时传播、言论自由、互动性强、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对文化的生产、构成和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同样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严峻挑战。认识、开发和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对于改进文化传播方式、塑造我军良好形象、提升军队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剧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剧的观看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观看或者下载,而这两种方式所播放的美剧都未取得版权。2009年4月,原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对互联网上的盗版美剧进行打击,相关视频网站也积极下架没有取得版权的美剧,部分视频网站也尝试着引进正版美剧。2010年11月12日,原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更加强了对盗版美剧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20.
郑梦雪 《兰台内外》2022,(10):55-57
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阵地,承担着引领广大师生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先进文化传播的任务,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前沿阵地的作用。文章通过讨论和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并借助互联网手段,打造多平台、多渠道传播先进文化的方式,探究高校图书馆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方面的担当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