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形势下,报纸的受众群体有了怎样的变化?报纸报道如何更好地适应变化服务好读者?这一定是当下报纸最需要面对的课题。毫无疑问,报纸读者最大的变化就是老年群体比重明显增加,或者说报纸的忠实读者基本上都集中在老年读者,因此,报纸报道必须因"老"而变,充分了解老年读者的意愿,把准老年读者的脉搏,反映老年读者的生活,服务老年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于向阳  申红 《青年记者》2007,(23):64-65
广告商凭什么在一张报纸上投放广告?是因为内容精美吗?是因为和报纸"关系好"吗?还是因为别人投放也跟着投放?显然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报纸的读者被广告商所看中,让他放心,敢于投放。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传播的密集,各种媒体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同一个困惑:新闻同质化。翻开各家报纸,新闻几乎以同样的"面孔"出现,许多读者感觉每天只需看完一份报纸就足够了。如何"同中求异"吸引读者的眼球?原创新闻成了各种媒体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互联网发达的信息资讯,为平面媒体提供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新闻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记者、  相似文献   

4.
现在谁还看报纸? 读者到底愿看什么样的报纸? 报业市场应该向何处去? 伴随各类新媒体的兴起,不少报人经常如此自问.在生活中观察,身边关注、阅读报纸的人确实在减少,尤其是80、90后年轻人,大多是手机控、电脑控、电视控.我们费尽心智策划的不少报道、活动,自己尚感自得,却发现所接触的不少人知之甚少,让人备感失落.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真的减弱了吗?办报还有没有前途?  相似文献   

5.
对许多人来说,现在来谈广播似乎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如今,报纸扩版、电视上星、网络方兴未艾,广播的位置在哪里? 还有人认为,广播已成为"弱势媒体"、"夕阳产业"。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用它改版一年来的风风雨雨,成长壮大,对这些偏见给予了一声响亮的回答不! 是新闻频道人不愿面对现实吗?是他们盲目乐观吗?不! 卫星直播、覆盖面更广、节目更新更快更活,听众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6.
开拓民生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话题。《燕赵都市报》的民生报道也正在探索跃上新高度。关注大民生创"1 2"办报模式,增加民生报道层次与容量不断创新是一张报纸永葆青春的秘诀。作为一张区域性报纸,《燕赵都市报》也曾遭遇成长的困惑:面对全省区域11个地级城市读者,新闻资讯必须兼顾各个城市居民的需求,而城市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市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为解决这一难题,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相似文献   

7.
速写,在报纸宣传中是一种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报道形式。以前,报刊曾提倡过多画速写,读者在许多报纸版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用速写报道的新闻故事。但近年来,在图像传播领域里,速写报道受到新闻摄影报道的强烈冲击,使一些美术编辑和画家们往往不知所措,读者虽然偶尔还能从报纸上看到一点点速写报道,却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在当今的图像新闻报道中,速写真的没有优势了吗?否。速写报道与新闻摄影报道相比,虽然没有新闻摄影来得迅速、  相似文献   

8.
小报化风险     
能取悦广告商吗? 这是打算改版的报纸最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欧美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广告商的热情不及读者,报纸改版后广告前景仍然幽暗不明.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报纸为谁服务?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怎样的产品?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我们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二是依靠我们适销对路的产品吸引目标读者群体。深度报道是越来越多读者关注的“点”,而这个“点”则是我们报纸打动读者的突破口,而如何将深度报道做得“举重若轻”,如何做  相似文献   

10.
报纸是信息的载体。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行情发布与分析应成为经济报道中的最常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经济报道的三大组成部分(经济工作报道、经济生活报道、行情报道)中,行情报道在很多报纸上,总量一直居于末座,在版面处理上也是“轻描淡写”。 是读者不需要通过报纸了解行情吗?事实的回答是否定的。1996年5月,我们做了一次读者调查,在“您最需要但晚报较短缺的内容”一栏中,有5条可供选择填写,结果36.52%的读者选择了“行情”,比例为第一。事实证明,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行情与社会成员的相关度越来越高.以至于过去人们看起来枯燥的行情数据和曲线,正被越来越多、越来越热切的目光所关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引起了都市类报纸的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各类报纸争夺受众、增强报纸含金量的重要法宝之一。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及突发事件、新生事物的报道,一些报纸都会想到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把这些新闻向重、深、广的方向迈进,从报纸的内涵和品位着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增加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那么晚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让其真正“深”到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2.
扩大报纸的信息流通如何扩大报纸信息量,这已经成为新闻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不过,相当一部分同志仍把扩大信息量简单地等同于增加新闻的条数。其实,这是对信息量概念的误解。笔者认为,信息量表示的是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对原有不确定性所减少的程度。信息量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成反比。在报纸工作中,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信息量有两层涵义,首先是读者对被报道的事实是否关注,不能吸引读者的东西当然谈不上消除他们的不确定性。其次,该事  相似文献   

13.
报纸消亡确定是“报存纸亡”吗?报纸读者确定会“渐渐老去”吗?报纸价值确定是“内容为王”吗?2014年对纸媒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亚马逊收购《华盛顿邮报》再次引发的报业存亡话题还未平息,上海解放文新两大集团合并给这个并不新的话题炉火添柴,直到2014元旦起新闻晚报停刊引发“纸媒之殇”,报业可谓哀鸿遍野。报纸存亡的高谈阔论,不仅无助于报纸的新生,而且充满了负能量;报业转型的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在两张报纸上看到两篇有关同一报道对象的报道,篇幅很大,内容却很相似,常看报纸的读者,不难遇到"面孔相似"的报道,有些短消息甚至是"孪生"或"多胞胎"。不同媒体的记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相似的稿件呢?据  相似文献   

15.
速写,在报纸宣传中是一种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报道形式。以前,报刊曾提倡过多画速写,读者在许多报纸版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用速写报道的新闻故事。但近年来,在图像传播领域里,速写报道受到新闻摄影报道的强烈冲击,使一些美术编辑和画家们往往不知所措,读者虽然偶尔还能从报纸上看到一点点速写报道,却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在当今的图像新闻报道中,速写真的没有优势了吗?否。速写报道与新闻摄影报道相比,虽然没有新闻摄影来得迅速、直接、逼真,然而却可以观察得深入一些,随意性强一些,夸张和发挥的余地大一些。  相似文献   

16.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除了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还大量采集、报道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随着阅读时代的到来,读者越来越需要可读性强的新闻,这就要求晚报记者在写稿件时不再是简单的带着"镣铐"写新闻,仅仅满足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了,更多的是要运用多种写作方法,使新闻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关注报道内容。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那么如何让新闻可看呢?笔者  相似文献   

17.
如果只订阅一份北京的报纸,对于北京发生的事情的报道,通常只能根据上面说的来理解,这个时候报纸糊弄人比较容易;若多看几家北京的报纸,就会发现,读者经常陷入记者制造的迷魂阵,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了,因为关于同一件事实,各报的报道差异颇大。这就要问问当事记者们:你们怎么采访的?遵循采访要领了吗?例如2011年11月24日京华时报4版通栏黑  相似文献   

18.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地方报来说,似乎都没解决好。读者反映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办报人感叹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甚至有的领导也认为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既然太多,那就少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不知为此呼吁了多少次!可呼吁归呼吁,会议报道仍不见减少。问题出在哪儿呢? 是把不该见报的会议见报了,还是原先的会议报道思路有偏差?若是让不该见报的见报了,又为什么压不住呢?若是思路有偏差,那么正确的思路应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地方报来说,似乎都没解决好。读者反映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办报人感叹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甚至有的领导也认为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既然太多,那就少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不知为此呼吁了多少次!可呼吁归呼吁,会议报道仍不见减少。问题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新闻媒介对读者的争夺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作为军队报纸,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读者?近几年来,我们《前卫报》的一个成功做法是:多采用“亲历式”报道,以增加报纸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