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而键陀罗雕刻艺术的成就,是产生中国式佛像的先声。“公元一、二世纪间,在我国新疆地区,天竺风格的石窟和犍陀罗式造像以及壁画等佛教建筑和艺术,已在龟兹、于田一带发展起来”。(见《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敦煌早期彩塑在风格上必然受到印度及我国新疆地区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新的发展,其主要因素是大乘教的兴起,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不管什么人,只要相信就行了,所以它的欺骗性越来越大,更得到统治阶级利用。另方面也说明古代艺术家很善于在本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其它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美术的早期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犍陀罗美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逐渐融合和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消磨了希腊艺术几何概括的形式,逐渐改变了印度化的雕塑,创立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相似文献   

3.
论犍陀罗佛教艺术高永久迦腻色迦在位时,贵霜王国佛教文化最辉煌的成就就是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成熟。何谓犍陀罗佛教艺术呢?犍陀罗佛教艺术就是产生在犍陀罗地区的一种以佛教为雕刻题材的宗教艺术,犍陀罗地区在今喀布尔河下游流域,包括旁遮普(Panjab)以北之白沙...  相似文献   

4.
"犍陀罗"是一个古代地名,由于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催生出了混血文明的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化的佛教艺术",它被认为是具有世界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曾在亚洲大陆盛极一时,它经历了萌发、成长、鼎盛,最终在公元五至六世纪衰微,并给世界佛教艺术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此同时,佛教在犍陀罗地区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最终在该地区消失了,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宗教和艺术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印度式风格也包含犍陀罗美术的风格。但是,在本文中,笔者将第一次把印度式风格分成二部分,即犍陀罗风格及其以外的其它印度美术的风格,并把后者统称为印度风格。西域,沿着丝路南道和北道分布有众多的佛教石窟,其中能看到大量来自印度风格  相似文献   

6.
犍陀罗弥勒菩萨像的几个问题上原和著蔡伟堂译前言我不是陀罗艺术专家。但是,试想就陀罗佛教艺术中,特别是图像学研究中的弥勒菩萨像问题,不揣冒昧,在此提出新的问题。在探讨我国佛教初传时代与释迦如来像同时盛行的弥勒菩萨像的源流,并追溯朝鲜、中国、西域这条佛教...  相似文献   

7.
由日本学者口隆康提出的“阿姆河流派”造像美术,存在于西域以西至印度河上游犍陀罗地区的中间地带,属佛教美术东传中失落的环节,对敦煌造像美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交脚式造像”、“施无畏手印”、“倚坐像”等,表明阿姆河流派对敦煌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犍陀罗佛教艺术,最困难的问题是首先产生释迦牟尼和弥勒像的原因。犍陀罗佛教艺术,包括佛和菩萨像的产生年代虽有许多著名学者进行过调查,但至今仍不甚明了。这是因为大多数雕像缺少年代题记,有些有年代题记,但不确切。犍陀罗艺术的鼎盛时期公认是迦腻色迦十世,字维什伽王和婆苏提婆王统治的伟大  相似文献   

9.
北巴克特里亚地区位于古代印度-犍陀罗与西域两地之间,是丝绸之路上佛教向北、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地,其早期佛教的发展对西域佛教的历史文化面貌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从佛寺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的布局进行梳理和类型学分析,将其归纳为“印度式”“犍陀罗式”“巴克特里亚式”三种典型布局类型。进一步考察西域地区早期佛寺中的文化元素的来源,可以发现西域地区古代佛塔形制及佛寺整体的配置均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布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 ,在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先后开凿了一批佛教小石窟 ,形成众星拱月的洛阳石窟格局。洛阳北魏小石窟群的造像脱离了云冈石窟造像模范 ,石刻造像所体露的神秘、无畏、健劲被清峻、玄远所取代 ,秣菟罗、犍陀罗风格一变而为中国“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 ,体现着外来艺术中国化、本土化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它与龙门石窟一起 ,标志着中国石刻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12.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相似文献   

13.
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图案中,新发现有“梵天劝请”佛传故事的造像题材。这种题材在早期犍陀罗佛像艺术中十分流行,在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结合国内外新近出土的佛教遗物来看,四川东汉时期佛像与关中地区有传播关系,与鲁南苏北早期佛像图案存在共同之处,它们皆与犍陀罗佛教艺术有渊源关系。依据考古资料可推论,摇钱树佛像的源头应该由西北绿洲丝绸之路传入。  相似文献   

14.
学术信息     
田边胜美《犍陀罗佛教浮雕中最早的波罗蜜多造像———对酒神节形象的新诠释》(发表于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2003.9)  犍陀罗出土一种风格独特的装饰盘中所刻画的主题内容跟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和海生物密切相关,笔者曾认为这些浮雕像象征着死者灵魂到另一个世界,意思等同于佛教中的涅槃、极乐世界或佛国世界。本文通过对其与犍陀罗佛教浮雕中酒神节造像的比较研究,认为酒神节造像体现了佛教的来世论思想,这些酒神节形象就是极乐世界的比喻象征。之所以出现刻画酒神节形象的画面,是因为这种娱乐形式在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富人中非常…  相似文献   

15.
犍陀罗地区作为古印度的西北边界,处在一个结构性枢纽位置,是外来文化“侵入”古印度的前沿阵地。通过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源于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崇拜得以渗入西北印度,并融入了当地的佛教文化,丰富了犍陀罗艺术的创作题材,影响了犍陀罗艺术品的具体表现。源于古希腊的戏剧和剧院也因酒神崇拜而得以传入犍陀罗,一方面送来了现实主义精神及“神人同形”造像学理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模仿对象,直接促进了犍陀罗佛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贵霜王朝迦腻色伽即位于公元78年。佛教偶像起源于迦腻色伽初期,初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贵霜王朝统一的大背景下,两个流派在自身演变过程之中,吸收了对方的风格,各自也发生了丰富的变化,由此对中国初期佛像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以阿姆河流派美术、犍陀罗佛教美术以及马土腊发多美术的代表三种流派,其中特别是前者对中国新疆、敦煌的佛教美术产生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佛教造像开始盛行的印度贵霜时期为切入点,针对三大佛教造像流派之一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过程,深入到体貌特征、佛衣样式的流转,总结出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乘菩萨思想在我国的发展,犍陀罗时期作为主流题材的释迦与弥勒、观音组合的三尊像,发展成为卢舍那(释迦)与文殊、普贤组合的华严三圣像。这一造像题材的发展、变化,既有经典义理的主导,也有一定时期佛教思潮和流派的影响,还有佛教图像艺术自身的演变与发展,作者对此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系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其中学界没有确定的图像尊格和若干造型因素的由来,认为北壁12号壁画说法图为梵天劝请内容,北壁3号龛泥塑二胁侍应分别为菩萨、执金刚力士像,进而指明其犍陀罗和西域文化渊源,以及在汉文化地区的后续影响情况;继而分析了本窟西秦壁画鲜花、花鬘供养图像及花树庄严图像与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的关联。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具体、真实地反映了犍陀罗文化因素东传和新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