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出路有人认为应该实行产业化,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会导致教育机会公平性的丧失,教育质量和水准受到影响。我们反对以赢利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产业化,解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方式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种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相结合。只有保证公平性和坚持培养人才的目标,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出现新技术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现在,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党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政治要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只有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人,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而,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们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各级学校只有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才能培养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为最后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  相似文献   

5.
浅谈劳动教育的九个结合吉林市武术学校吕艳萍劳动教育不单纯是一门课的问题,只有把劳动课的课堂教育与其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在劳动教育中应注意九个结合。一、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小学的劳动教育,有很多内...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作为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陈茵 《函授教育》2001,(4):19-20
教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回应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深化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廓清对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认识,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很有必要;教育产业化不等同于企业化;教育产业化不是商品化;教育产业化不是收费化。  相似文献   

8.
外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验给我们的启迪袁韶莹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现代生产、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古代,劳动。生产、教育、科学、技术是几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那时...  相似文献   

9.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党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政治要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只有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人,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而,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产业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高等教育看作一个产业,按照产业的方法来运作教育,在运作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益最优化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社会需要人才的教育格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具有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区域化等特点,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法制和科技文化素质。对此,农业高职教育必须有相应的发展对策。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农业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加大改革力度;全社会也要创造环境,构筑农业高职院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产业化不能和商品化划等号,它并不排斥教育的公益性,它是产业性和公益性的统一,因此,它仍具有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但教育的发展总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因此现阶段高等教育办学的具体目标和宗旨是为我国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是实现这一具体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所以,教育产业化与教育最终目标是辩正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产业化的特殊内涵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当作一门产业来经营,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是顺理成章的。我们认为,教育产业化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内涵,只要我们严格界定和把握其发展方向,我国教育产业化就有着光明的前景。教育作为产业是自然而然的。从经济角度看,只要教育部门占用了经济资源,有一定的就业规模,存在投入产出关系,教育就是产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借鉴和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遵循商品经济、产业经济和市场经济规律。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育的核心主体怎样实行产业化、实行什么样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从中低收入走向中高收入的转型期,是欠发达经济体成为较发达或发达经济体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经济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处理得好,则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处理得不好,则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动力也在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解决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短缺问题,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这是社会稳定与公平的保证;而这一切的核心都落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上。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首要任务。根据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在于做好"三教统筹",推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15.
城郊型县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应以集中城市化为核心,重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应推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新型工业化,强化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以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为推手,推动农村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人口与社会一体化;以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协调为原则,推动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城郊型县域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对教育产业化的讨论进行综述, 运用经济学的理论, 对教育应否产业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中, 教育是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 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进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但不应产业化即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加入WTO的成功给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高校已逐渐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大学校长的官僚管理者身份正向企业家方向转变,企业家精神正在重塑高校校长的管理理念,这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8.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应该走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不同的道路,“走出去,引进来”,为“打工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的未来做准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但高职教育的思想、目标、方式不能落后。欠发达地区要解决高职教育的困难,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是关键,在过渡时期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需要得到国家更多的资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严峻挑战,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开发人员。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劳动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和更直接的作用。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仍是职业高中,但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等现有条件下,应该降低职业教育重心,按照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要求进行设计和办学,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发展特色经济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区域外的现代部门转移存在诸多困难,需通过在本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来增强本地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要与全省的特色产业发展相呼应,以取得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获得外部效应;要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将特色经济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