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柏拉图在<伊安>、<理想国>等篇章中审视了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现状,从他的道德主义原则出发对诗人进行了严厉批评,要把诗歌驱出城邦以正视听;同时他又认可诗歌通灵的能力和诗性语言的魔力,希望诗歌以某种方式介入哲学领域,为城邦建设发挥潜力.柏拉图诗学思想中的矛盾是他的政治理想和他的诗人天性的矛盾,艺术与真理合一的构想和实践又体现了柏拉图作为诗化哲学理想先驱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实际上贯穿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整个过程之中,理想国是他对日趋衰败的希腊城邦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柏拉图构造理想国的根本性的政治伦理尺度,同时至善也集中地折射出柏拉图政治伦理思维的内在特质。文章着力从两个层面分析柏拉图建构理想国的政治伦理走向:其一。从城邦的整体构思看,理想国中城邦的政治秩序设计是建立在柏拉图所持的政治伦理之基础上的;其二,理想国的和谐秩序的基石更是奠基于个体灵魂有效的秩序中,即理想国是“和谐”的个体灵魂在政治秩序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宣告要将摹仿诗人永远逐出城邦,与此同时,柏拉图推崇另一种非摹仿性的诗歌,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在教育上有效的方式表达出他的信念与标准——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歌——究竟该怎样看待其复杂重叠的相互关系?本论文论述并比较了历来的诸多学者的观点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柏拉图贬抑那作为摹仿的诗歌而向往一种理想城邦所需之诗的典型,后者属于柏氏哲学王国的一部分——如此方才产生出柏拉图的两种诗歌”:1.对摹仿诗人的批判只有在以哲学语言构造一新城邦的整个过程为背景时才能被理解;2.对一个现实城邦中的诗歌表示不满之际,柏拉图用语言构建了代理想之中的哲学城邦与诗,其只有在哲学中才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姚丽平 《文教资料》2009,(24):99-10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追寻的是对正义的定义.他虽然没有对正义进行直接的定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正义的界定.柏拉图的正义现是非常独特的,它是基于人生和天赋能力不平等的观念.灵魂的正义就是要求个人去实现这种不平等的天赋能力:城邦的正义就是让城邦的各项工作让天赋相适合的人去做.可是灵魂与城邦的这种正义是善的吗?柏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人们选择正义便是走向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6.
"模仿"是研究柏拉图《理想国》的关键词之一。对《理想国》进行文本细读,从认识论的角度发现"模仿"这一词语有着丰富含义与所指。从其历史背景来看,柏拉图认为在生活、文艺中存在着多重模仿,在第二、三卷中他对模仿与诗歌是宽容、肯定的态度;而在最后的第十卷中,他对模仿进行猛烈地批判——批判诗人,否定模仿,他认为诗歌模仿的对象往往是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各种卑下的情感会使民众陷入无意义的私人情感与有害欲望。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图》是探讨国家问题的开山之作。柏拉图时代,希腊城邦危机四伏,政局动荡不安。面对这一险象,柏拉图深思熟虑,推出自己的哲人治国方略。在《理想国》中,他认为,要使国家实现正义并长治久安,必须让政治与哲学联姻,权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为了解决当时雅典城邦公民只顾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普遍缺乏对城邦的责任感这一现实问题,在《理想国》中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理想城邦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以所有公民都认真履行其城邦责任为基础。柏拉图从城邦产生和繁荣的角度论证了公民履行其责任的必要性,并将个人责任视为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基础,从而为城邦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思想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论述,贯穿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整个过程。理想国是他对日趋衰败的希腊城邦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反思的结果,而在构建理想国时表露出来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强大的理论魅力对我们今天的公民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着师生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在文艺思想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部分思想,同时在其文艺思想方面作了很大的修正.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本文正是基于此点,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现出的文艺观点。特别是对诗所作的辩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了诗人的两大罪状:诗不表现真理;诗有伤风败俗的影响。他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还说如果有人能帮诗人和诗作辩护,诗人仍可回到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诗进行辩护的.针对柏拉图对文艺的两点看法进行批判,从而对诗作辩护。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哲学史上,柏拉图关于诗歌教育的看法向来很有争议。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虽对诗歌及其模仿术进行了攻击与批评,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无论学习还是教育城邦民众都需要借助于诗歌。诗天然地理解人的情感,借助于诗歌才能达到教育城邦的目的。被拒绝的是传统诗歌中坏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本身。这意味着一种新诗,它对以荷马为代表的城邦传统诗歌教育发出了强劲的挑战,并试图取而代之。《理想国》既是柏拉图诗歌教育的典范,也是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2):9-10
柏拉图通过建立理想城邦来诉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理想国》是他思想的产物,他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教育最终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培养"哲学王"。他将城邦分为三个等级,而所谓的正义城邦就是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与柏拉图属于同一时代人物,其思想中体现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其理论核心为"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孟子,从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论哲学基础为出发点,比较二者对于"善"的不同见解,从"仁、义、礼、智"对比"灵魂四德说",概述了教育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怀特海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都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在传承和发展柏拉图哲学思想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并没有随波逐流地跟进当时流行于世的新柏拉图主义,而是选择重新解读柏拉图,并让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在伊斯兰世界发扬光大。文章借鉴和吸收众多法拉比研究者的资料,浅要分析法拉比的政治哲学思想,并将其与《理想国》中的城邦思想相比较,以表现他在中世纪柏拉图哲学研究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及对我们完整认识阿拉伯哲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芝诺在其《理想国》中提出的“世界城邦”有别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城邦”,同时也与当时古希腊的现实城邦生活有所不同。“世界城邦”的概念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值得我们结合芝诺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观点,特别是结合他们关于命运观的思考和在此基础上对于生存方式的思考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理想国》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而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哲学达到了古代思想家们所曾经达到过的顶峰。柏拉图的国家观博大精深,对国家的起源、职能以及政制的研究影响深远,试从探讨国家的起源开始,论述理想国的国体与政体思想,揭示柏拉图的国家观意旨在挽救日渐衰落的雅典城邦制度。  相似文献   

16.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主题,按照柏拉图正义观思想所追求的正义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其中包括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柏拉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倡导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观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战争意识是柏拉图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但这一点常被柏拉图研究者忽视。实际上,战争意识影响着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建,"理想国"中的各项重大方案设计——比如城邦正义、哲学王统治、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战争意识支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张新刚 《政治思想史》2013,(1):13-32,197
对柏拉图《法篇》卷十的分析表明,柏拉图在该卷中最终回答了《理想国》卷二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提出的挑战,柏拉图政治思想着眼的最大敌人——城邦内乱的自然基础。通过将政治放在自然层面来讨论,城邦内乱的理论根基得以充分揭示和克服,柏拉图继而在新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理想政制。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但是这位伟大的哲人对于当时被众人追捧的诗歌却持着一种非认可的态度,并且还在他的著述《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哲学与诗歌之间一直存在古老的论战"的观点。本文将通过柏拉图的视角,浅析柏拉图对诗人的看法,所涉及的角度有:柏拉图的模仿说,诗的技艺,诗人们对荷马的追随,以及神和宗教对诗歌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王双 《考试周刊》2008,(17):69-70
文章简要分析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的妇女儿童观和音乐观,认为他提出的"所有公民,无论男女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等观点,虽然在当时的雅典社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的本质出发点是基于国家和城邦的利益,是为建立一个理想国家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