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了。参评作品近500篇(件),入选的只有150余篇(件),其中反映出的问题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启示之一,就是题材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肯定。因为题材决定价值,有什么样的题材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抓不到好的题材就会全盘皆空,把题材、价值、效果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写好新闻的关键。新闻价值的高低,社会效果的好坏,主要决定  相似文献   

2.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3.
鲍青 《青年记者》2012,(31):46-47
1.优秀新闻往往是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的产物。常言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新闻报道亦是遵循如此道理。要写出优秀的新闻,就需捕捉蕴藏于现实中的各种有意义的新闻题材,在纷繁的现实世界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有时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但这个小小的事件能反映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新闻线索并不起眼,但若是  相似文献   

4.
选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角度选择得当与否,关系到新闻主题确立是否有时代性,素材搜集是否有典型性,新闻价值显现是否有显著性.要写好新闻,选择好角度尤其重要.同样一个报道题材或新闻事实,角度选择得好会给文章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矿工报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接触了大量的矿山题材新闻,感觉文学或新闻写作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几个记者同时在矿区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同样去挖掘采访,可采写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能应用合适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写得有深度有条理;有的只能应付了事,平平淡淡。好作品其谋篇布局之巧,有高度,有深度,流畅自然,决非靠绝顶聪明的脑子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而是平时对  相似文献   

6.
搞了十多年的新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要要学会发现新闻。要提高投稿命中率,就要首先在发现新闻上下功夫。 发现新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的同志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新闻的写法上,而忽视发现新闻能力的培养,这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能抓住有价值的新闻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而写作手法的高低,却是第二位的。如果你抓的问题很有价值,写作手法差一些,文字粗糙一些,经过编辑加工仍可采用。但如果问题抓得不好,没什么价值,文章写得再好,哪怕一字不用改,也无法采用。当然,如果问题好,文字也好,那就算完美了。 从认识和工作过程看,发现新闻是写新闻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入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大读者的报道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更多一些。但是,接近实际这个地理优势,要变成采写优势,还须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我自己努力的途径,就是学好“三级跳”。  相似文献   

8.
新闻:题材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年在高校教新闻写作课,常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某些作品进行讨论。有一次有位同学提出的观点使我感到有新意,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认可,他认为新闻的好坏、得失、高低不在写作,首先在题材,进而提出题材决定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的再现。但新闻事实,不就等于新闻。为什么有的新闻事实能够成为新闻,能够成为好新闻,而有的新闻事实,却不能成为新闻,至少不能成为有影响、即有相当价值的新闻。这里除了新闻事实本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外,在大多场合,取决于新闻工作者是否发掘和把握了该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换句话说,我们的编辑记者是否具备识宝的慧眼。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炼好新闻,强化好新闻意识,不仅是参加好新闻评选,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新闻增值,更好地发挥报纸的宣传作用,提高宣传效果的一种手段。作为新闻工作者,往往会为发现一个好的新闻题材而激动不已。甚至有的新闻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年能写出两三篇有分量的好新闻稿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作为同行,笔者也有此同感。在采访中,遇到有分量的新闻题材不多,由于各种原因,已发表的稿件常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仓促成稿。新闻的时间性很强,它要求作者尽可能迅速地报道最新的新闻事实。因此,当作者抓到一个好的题材时,为了赶时间,很难在时间上对整个题材进行缜密的思考。这样常会因提炼不够,表现手法不  相似文献   

11.
纵观各高校或党、干校校报要闻版,真正有新闻价值、可读性强的新闻极少。为什么?有的编辑抱怨说“学校不是出新闻的地方”。对这种回答,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区分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实现这两个概念。新闻价值涉及新闻的作用、影响和意义,即新闻的有用性和可用性。这是新闻价值的一般规律。同时,新闻价值还有新鲜性和接近性。因此,人有提出,新闻价值就是一个含有一定信息量的消息与特定受众所具有的关系。新闻价值的大小是由这种关系的程度所决定的。我很赞同这种观点。我认为,依据这个标准来衡量和选择新闻事实,校报工作者就不会感到“学校无新闻了”,凡是学工人员关心的、重要的事实以及学工人员欲知而未知的事实都是新闻,都具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评析]写新闻要着力显示新闻性,紧扣报道主题,围绕新闻价值的最好表现来安排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的这一写作规律我们在以往的评析中都多次提到过。事实上,我们的新闻报道在这方面时有问题出现,有些报道象写公文一样来处理事实材料,忽视新闻价值表现,由此大大降低了可读性和报道效果。如《卖商标?不干》这篇消息即是一例。就题材的抓取而言,这篇报道是很不错的。特别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在名牌商标这种无形资产普遍流失,许多名牌商标被外商收购或在境外被抢注的背景下,这一报道题材尤为有价值。在这一点上,记者…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新闻是否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与记者的识别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样的事实,有人能写成稿子,有人写不成稿子,或者写的稿子质量不一样,原因就在这里。有些事实很单纯,本身就能直接说明某个问题,说明某个观点,只要把事实选择好、组织好就可以了,无需作过多的解释、论证。有的当事人对本单位的情况和经验,不是就事论事地介绍,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恰当地评价它的普遍意义。采访这样的稿子,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整理后即可发表。有些事实比较庞杂纷繁,头绪一时难以理清,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陈力丹教授说,还有一种情况,事实可能发生在很久的过去,却是刚刚被人们发现,即“最新发现”,也有新闻价值,值得报道。事实上。很多“最新发现”已成为媒体报道的上好题材,有的还因其独特的新闻维度引起极大反响。第2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91年前的今天,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在重庆诞生》(以下简称《在重庆诞生》),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想把新闻写得生动一些,我也这样想。作为羊城晚报的记者,偶然翻了翻近两年自己写的一些报道,无论消息、通讯特写,距离生动的要求很远。为什么不生动呢?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索。我想,生动的新闻源出于生动的事实,而生动的事实是随时随地,任何一条战线都有的。能不能遇到这些生动的事实,从中发现主题,那要靠记者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省一九八五年度好新闻评选中,我是参加消息组评选的。在评选中深深感到,消息能不能入选的关键在于新闻价值高还是不高。全省各级共推荐一百多篇消息参加评选,入选的四十五篇消息一般都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构成消息的事实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从事经济报道工作以来,对怎样写好经济新闻,尤其是写好短小而有深度的经济新闻,是我常常思索的一个课题.为此,我经常翻阅经济类报纸,认真研读历年获奖的一些经济好新闻,细细品味一些文字简练而内容厚实的名篇佳作.发现不少经济新闻之所以有厚重感,读后余味无穷,除了题材选得好以外,大都与巧妙地运用了背景材料有关.或交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或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无不对深化和烘托新闻主题,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作用.所谓新闻背景,通常的解释,“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能不写背景的.新闻如果缺少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如同图画缺少与主体相应的画面,舞台上缺少与戏剧相应的布幕一样,就会黯然失色.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怎样运用背景写好经济新闻呢?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以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18.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活动各个层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事实的新闻价值。为了便于让记者熟悉采访领域的活动特点.一般地市级电视台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进行分线采访的安排,即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农业报道、有的负责工交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我曾经在七台;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20.
诵讯员大都生活在基层,接近群众,熟悉生活,常能发现好题材和有价值的新闻。但因为采访和写作上存在某些不足,常求助于记者。但有个别记者,见到通讯员的稿,发现题材很好,常常撇下通讯员,自己悄悄下去采访,最后只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更有甚者,有的记者拿到通讯员一篇好稿,稍作改头换面,来个“芳名独具”。因此,有的通讯员见了某些记者,不是躲开,就是话不投机,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好稿埋没,记者、通讯员关系很僵。作为记者,帮助通讯员修改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