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创造小成本青春爱情电影奇迹,至此之后,以《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青春爱情片便一直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在这些电影中,有些好评不断,创造票房神话;有些则被网友痛批,被称为"烂片"。那么,当今国产青春爱情片的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将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即《致青春》)为例,从内容核心、文化消费以及存在问题三方面,加以详述。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由张一白执导的影片《匆匆那年》热映,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引发"集体回忆青春"的热潮。在这股怀旧大潮中,80后群体处于中心地位。《匆匆那年》原著作者九夜茴也是80后群体的一员,可以说,《匆匆那年》是80后青春岁月的真实写照。国产片中,反映新世纪前后青年个体体验的影片代表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2014年上半年的《同桌的你》,这些影片摆脱了"中  相似文献   

3.
黄国玲 《东南传播》2013,(8):111-113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于2013年4月26日成功上映。文章通过研究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并对此进行了评析,最后提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的原则给我们的成功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彦会 《声屏世界》2013,(12):35-36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部充满着友情、爱情、梦想、信仰的交响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两部青春题材的影片,上映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两部影片中的音乐更是为影片故事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5.
4月位于文学类排行榜首位的《谢谢你离开我》本月继续在榜,只不过已屈居至第二名.本月榜首书虽然是4月份上市的新书,但并非新面孔,而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又一个版本.上月全新修订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继续排名第三.  相似文献   

6.
梁尚蓉 《今传媒》2020,29(3):115-117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7. 2亿的票房,这部电影的热映将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国产青春电影基本上沿袭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叙事策略,一场繁华盛大的青春光影盛宴由此展开。2014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继出现,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继续书写着对青春的追忆,如《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构建了国产电影的青春消费奇观。然而,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同质化、情节松散、过度堆砌怀旧的倾向,人物性格单一、叙事模式化的共同特点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2016年《七月与安生》和2017年《芳华》等青春题材的影片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通过分析《七月与安生》对青春怀旧电影叙事的继承和创新,希望为此后的青春题材电影提供良性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等以追忆、怀念、致敬青春为主题的纯爱校园电影,《左耳》是一部以复仇、救赎、成长和追求理想为内容的青春电影。影片按照情节发展变化的顺序展示了张漾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平实的人性特点,彰显了青春电影丰富而独特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8.
先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然后是《中国合伙人》,年轻人被各种激励性的文化所鼓动.回想此前"心灵鸡汤"的火爆,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励志的时代"? 记得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热情的年轻人希望能够到达美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中国合伙人》中,"出国"成了没有理想的人们塑造出来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渠道。中国电影市场异军突起,可观的电影票房离不开营销策略。2013年4月26日首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取得了“青春文艺片”的票房奇迹,在新媒体环境下,其采取了哪些成功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国产动画电影新媒体营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新闻世界》2013,(10):260-262
由于国产动漫公司普遍融资困难的现实原因,新媒体营销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首选。本文研究了《失恋33天》、《人再圃途之泰圃》(以下简称(《泰圃》)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三个成功案例,得出了电影新媒体营销的基本策略。同时分析了动画电影《魁拔之大战元泱界》(以下简称((魁拔2》)营销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国产动画电影能实现成功的新媒体营销。  相似文献   

11.
影视市场中,编剧和导演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转化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自开拍起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原因之一来自于其改编的同名小说,其中互文性的存在帮助两者建构联系桥梁,而在跨文本的叙事中两者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刘澹雪 《今传媒》2014,(6):93-94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上映之后反响较为热烈,成为内地青春片的典型。而台湾地区以青春片见长,其中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代表。内地和台湾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差异,使得两者呈现不同的影片风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色调浓重,具有悲情主义色彩,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色调明朗,风格清新纯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也不尽相同。同时,两位导演身份和性别等差异也是造成影片风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吴健 《东南传播》2016,(9):24-27
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群高中生恋爱和反抗教导主任不公的故事。与近些年其他的青春电影"祭奠青春"的主题不同,《我的少女时代》延续青春的反抗与追求梦想,结局是开放式的大团圆。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色和叙事情节四个方面来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的反抗与梦想。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开卷虚构、非虚构类畅销书综合排行榜 文学 这个月,文学类榜单Top1O有两本书首次上榜,一本谈离开的爱情,一本谈逝去的青春,他们分别是张小娴的《谢谢你离开我》和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2011年的版本,此书本月登榜,并排名榜单第三名的高位,受益于影视明星赵薇的同名导演处女作的热映,这再一次印证了电影对于图书销售的带动作用.与三两知己在电影院里回顾完曾经的青葱岁月,回到家中,拿出同名小说独自阅读,屏幕中的画面变成了静静流淌的文字,每一个从青春走过来的人似乎都能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影坛涌起一股怀旧风潮,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到2014年相继推出《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题材均指向校园青春,票房成绩也可圈可点(表1).怀旧青春电影的流行引发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今的观众热衷于怀旧文本?为什么以上述三部电影的形式来怀旧?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广电总局电影备案表上发现备案项目《青春》,赵薇的处女作终于正式曝光。赵薇的宣传也向媒体确认,由赵薇首次出任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已经进入开拍前的筹备阶段,改编自著名畅销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  相似文献   

17.
“新怀旧”     
这几年突然有了一股新怀旧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匆匆那年》……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在初恋的怀念中宣告长大。  相似文献   

18.
张俨 《报刊之友》2014,(9):99-100
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个案,分析了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年轻化表达的现实背景、具体表现及对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我的青春在丝路》的年轻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主题的呈现:将"奋斗青春"主题有机融入到"建设祖国"大主题;题材的选择:奋斗青春的"个人故事"折射"中国梦"大情怀;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丰满的"奋斗青年形象"比传统的"高大全形象"更打动人。  相似文献   

20.
怀旧电影的质感与灵魂陈可辛直言《中国合伙人》借用了"新东方"三驾马车的原型故事,英语培训学校的创业故事也使观众纷纷将电影中的主角与他们对号入座。企业家的成长史,白手起家的励志传奇,加上广大的新东方学员以及俞敏洪粉丝,这无疑是电影的一大卖点。先不管"新东方"的大佬们有没有看过本片,也不管他们到底有没有老泪纵横。除却这些为电影票房预热花边新闻,《中国合伙人》确确实实试图描写一个年代一群人的友谊和奋斗的故事。光是看电影的简介就知道这电影势必又要引起新一轮的怀旧潮,跟《致青春》怀旧校园时代的爱情不同,《合伙人》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