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与刘备、周瑜与孙氏兄弟、司马懿与曹氏四代君臣得遇的不同情况 ,说明了人臣才智的发挥取决于君臣遇合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
《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文中,两个主人公曹操和刘备,一般认为曹操是个傲气十足的奸雄,而刘备是个韬光养晦,谨慎沉着英雄。而我认为俩人孰为英雄尚需斟酌。课文写刘备“就下处后园种菜”,关、张二人问他“为何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刘备却避而不答。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他韬光养晦很深。然关、张乃刘之兄弟,当年桃园结义,歃血为盟,何等亲近?刘备对此二人都不信任,此可谓英雄?其二,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入府,刚至府内,曹操只问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就把刘备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论英雄时,刘备推三阻四,乱论英雄;当曹操单刀直入、说破英…  相似文献   

3.
放虎归山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想在混乱中夺取天下的刘奋,因无立足之地,到处奔波,经常寄人篱下。公元194年,做了徐州牧的刘备被吕布打败,不得不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们知道刘备不是个平常人,提醒曹操戒备他,刘备度日如年。不久,淮南军阀袁术率军开往河北,与袁绍结成兄弟联盟。刘备觉得这是一个脱身的好机会,就对曹操说要在半路上截击袁术。曹操同意了刘备的请求,让他带领5万人马前往徐州袭击袁术。刘备立即率军出发了。曹操的谋士郭嘉、程昱听说曹操放走了刘备,急忙去见曹操。程昱说:“从前刘备做豫州牧时,我们就建议杀掉他,丞相没听。现…  相似文献   

4.
曹操的笑     
"与我水火不容者,操也。"刘备这话我很认同。刘备善以哭治将,而曹操却截然不同,他善用"笑"。 世人皆谓曹操"治世之能臣,  相似文献   

5.
放虎归山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想在混乱中夺取天下的刘奋,因无立足之地,到处奔波,经常寄人篱下.公元194年,做了徐州牧的刘备被吕布打败,不得不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们知道刘备不是个平常人,提醒曹操戒备他,刘备度日如年.不久,淮南军阀袁术率军开往河北,与袁绍结成兄弟联盟.  相似文献   

6.
在威权争竞的三国时代 ,刘备能独举仁义的旗帜 ,实行一条与其他军阀(包括曹操在内 )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线 ,而终于从一个贩屦织席的平民登上了蜀汉皇帝的宝座。刘备的仁义是他用以收民心得天下的一种手段 ,因而其中有诈谋 ,也有得失。但他与关、张誓同生死的兄弟情谊 ,与诸葛亮推心置腹的君臣关系 ,成为千古美谈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代,孙权是与曹操、刘备角逐天下的主要人物,同样属于史家所称的三国英雄豪杰之一。虽然,论辈分,孙权要逊于曹操、刘备,但论抱负、论作为,小一辈的孙权却完全不亚于曹、刘。他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时代的主要见证人。从他当江东之主算起,叱咤风云有五十三年。他能长期据江东与曹刘周旋,最终成就帝业,成为三国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一国之主,确有其不同寻常之处。他善于用人,在《三国志》中就称他“任才尚计”。目此,我们很好地剖析孙权的用人策略,有助于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孙权以及东吴政权的兴亡史。  相似文献   

9.
这里简单说说曹操、刘备、袁绍、孙权、董卓几个诸侯的用人!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时,在诸侯群雄的角逐中,刘备沦落半生,还没找到立足之地,曾两次投靠曹操,这节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在刘备第二次投靠曹操时发生的事情。 为了建立霸业,刘备是个有权谋的人物。他这次投靠曹操后,接受了董承带来的密诏,参与了结伙谋杀曹操的阴谋活动。为了怕机密泄露,就有意施展韬晦之计:藏才不露,把才能和意图有意隐蔽起来,避免外人的注意和猜疑;有意转移目标,不与外界接触,不谈国家政事,天天在后花园种菜,以伺待时机,一旦密谋成功,便占有天下。刘备的野心是不小的。 刘备投靠曹操后,曹操方面不少谋士食客曾向曹操建议要斩掉刘备,以免养虎遗患。曹操同样是个计谋很深的人。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意见。他懂得“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相似文献   

12.
一、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整体描写匀称和谐,重点突出《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斗,在此战役中,刘备在痛失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后,不听劝谏,为兄弟报仇,结果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二、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注重描写战前形势的分析、力量对比,参战各方之间以及某方内部的矛盾层次,战争过程中主观人为对于客观形势的转化作用。斗智与斗争相交错,在…  相似文献   

13.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14.
话说当年刘备带着两个兄弟起义的时候,一次被别人端了老巢,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到大奸相曹操麾下。
  刘备一直想着要光复汉室,可自己是个光杆司令,又害怕有野心的曹操看出自己更大的野心,被抹了脖子,只好装傻,表示无心争天下,只要每天能和自己两个兄弟挑粪种菜就是最幸福的啦!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恐为躁所先”究竟何指》(以下简称《何指》)一文,提出:‘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意即说东吴方面若不先于曹操联合刘备,而被曹操拉拢走了刘备,则与东吴就更为不利”。这个新的见解,于历史事实不符,于文理不合。对刘备,曹操一向视为“有雄才”“必为后患”的“人杰”。击垮争天下的对手刘备,对于曹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惟其如此,八月间刘表一死,曹操九月便进军新野。荆州唾手而得之后,曹操仍亲率骑兵五千,日夜兼程三百里,对节节败退的刘备,穷追不舍,在当阳长坂,把备军打得七零八  相似文献   

16.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17.
关羽降曹,虽受赏识和厚遇,但仍难忘桃园兄弟结义主臣之情。在杀颜良、文丑立下战功报答曹操之后,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单骑匹马,保护二位夫人,辗转千里北上寻找刘备,一路上过东岭斩孔秀,过洛阳斩孟阳、韩福,过沂水关斩卞喜,过荥阳斩王植,过滑州黄河渡口斩秦琪,历尽艰辛,终于在古城先后与张飞、刘备相聚。这是《三国演义》描写的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说曹操是一个大大的奸臣,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把曹操和《三国演义》中几个著名的人物比一比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曹操曾收留过刘备,也曾收留过关羽,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明知对方是英雄却能惺惺相惜,确非易事。刘备呢?在曹操显达于自己时也未曾识得他是英雄,更不用说为对方做些什么了。再就是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实干家,他曾行刺董卓,聚集诸侯付伐董卓,平袁术,灭袁绍。这类事情刘备一件也没有做过。并且,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刘备却看不出有什么军事才能,最后还败亡于军事。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  相似文献   

19.
<正>董承等人立誓除掉曹操,捐躯报效献帝,不料,董承家奴秦庆童因事对其怀恨在心,入曹操府告发吉太医,吉太医、董承等人遭曹操毒手而死。那一纸盟书上的刘备、马腾等人也成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曹操分兵五路征讨刘备。刘备欲趁曹操远道初至困乏之际偷袭曹操,可曹操早有准备,张飞败走芒砀山,刘备落荒而逃,投奔袁绍。曹操取小沛,攻徐州。关羽护刘备妻小,死守下邳。曹操爱惜关羽才德,听取程昱计谋,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曹操兵败赤壁是形成三国鼎立的主要原因,其实赤壁战后并未完全形成均势。曹操占领汉中后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趁机入蜀,消灭刘备,并进而沿江东下消灭东吴,统一中国。而遗憾的是曹操最终放弃了汉中,而刘备却牢牢控制住了汉中这个入川的门户、蜀汉的生命线,以与曹操抗衡。汉中的得失与归属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