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坛,卡夫卡的众多阐释对他的信仰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这是造成对他的作品的不同解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的信仰观念有对形而上学化的体制化宗教的拒斥,有对带有迷信色彩的流俗的宗教拒斥,也有对传统宗教中专制君王般的上帝的拒斥。确切地说,卡夫卡是一个在日趋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依旧具有情怀的人,他的作品揭示出一个无法接受既有的宗教遗产、渴望拥有精神家园的现代西方人的困惑、迷惘、抗争和求索;他的信仰观念则体现了一个具有宗教情怀的现代人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全人型”阶段的蛇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再现,反映原始图腾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流传过程,揭示早期志怪小说与民间信仰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成为研究日本古代梦信仰史的重要作品。重新审视《蜻蛉日记》中的梦信仰,参照日本同时期的日记以及故事集等文献,阐述道纲母对于梦的看法,有助于揭示当时的佛教信仰对于日本人梦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对信仰的追求面临异常复杂的情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正确把握科学信仰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关系,才能在社会实践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使人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6.
从信仰产生的原因、信仰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维系、信仰的作用三方面来看信仰中的中介物质,可以看到信仰主客体和中介形成三维一体关系,信仰中的替代物质实际就是一种中介。信仰通过中介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女作家提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  相似文献   

8.
《等待戈多》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尽管虚无,还要追求信仰,虚无和信仰执手相看,这是对《等待戈多》内诎再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是指《白鹿原》中反映关中民众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的文化词语、短语和熟语。借鉴民俗文化分类标准,将《白鹿原》中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反映关中“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四类。探讨和解读这部分词汇以期窥探关中民众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看法,深入了解关中民间传承数千年的神鬼信仰民俗文化,揭示关中民众对神鬼既畏惧又依赖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0.
福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具有独特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其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他的独特信仰和他对人的独到见解以及他的独特的“连接”的思想。他摒弃基督教,信仰艺术。欣赏人的无限能力和崇高个性,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条件下人的弱点。他揭示和批判了英国人的心灵发育不良的现象,认为只有通过连接———即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及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统一,才能实现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实现人的完整和幸福。  相似文献   

11.
与很多文化现象一样,日本关于牛的民间信仰与民俗亦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与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多元化的信仰形态,赋予并反映着日本文化的基本性格。本文拟通过探讨日本牛信仰的发端、形态和内涵,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文化形成的历史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以促进中日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是乡村重要的文化根脉。民间信仰空间是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并理解这类信仰空间是我国乡村保护与振兴工作的关键。就客家地区而言,关于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布局形态和景观表现等方面的基础认识,至今仍然很模糊。为此,尝试通过实地取证和文献调查,并综合应用民族文化和空间解析等方法加以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客家乡村民间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来源于百越土著,受到中原汉族以及其他外来族群的影响,并与复杂的地域再创造有关。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空间,在客家乡村中体现为分散式的节点布局和多样化的游行活动路线,并与山石、水系、树林、民居、道路等自然或人文环境要素紧密共生。  相似文献   

13.
黄乾玉 《教书育人》2006,(10):37-38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温州提线木偶戏《南游大传》是温州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调查,从《南游大传》演出的自然环境、信仰传统、演出习俗、祭祀与互动仪式等方面解读其在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神圣性和宗教性,可充分揭示地方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5.
畲族民间信仰是畲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畲族社会运作机制。从信仰对象、信仰的地域性和信仰仪式及其功能等3个方面的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认为王小波是“荒诞的屈原”,他以荒诞的形式沿续了屈原对信仰和知识分子自身责任的执着;沿续了鲁迅小说“吃人”的主题并有所拓展。从荒诞的城、荒诞的人两方面论述王小波如何用荒诞的形貌揭示真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认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揭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信仰形成的认同机制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同时存在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两种机制。双重认同机制反映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深入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认同机制,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莆田学院学报》2019,(6):14-19
为考察三奶夫人中的林九娘与妈祖的关系,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结合二者所处的地理区位、长期以来形成的神职功能、信仰遗存以及与道教之间的渊源,得出林九娘与妈祖并非同一人的结论。通过对林九娘与妈祖关系的考证,再现二者信仰合流的历史建构过程,进一步探讨林九娘与妈祖信仰合流的缘由,并借此揭示我国民间信仰的发展规律与轨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特点,宗教信仰等构成对主导信仰价值观的有力冲击甚至使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现象。在分析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教育原因基础上,本文指出创新信仰教育内容、丰富信仰教育形式和拓展教育途径等方式在完善信仰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