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关注多样性文化传习的教育人类学范式方面,美国较为发达。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与心理学互动,研究文化与认知;70年代调查多样性学习,论证人类学习的社会建构性机制;80年代明确学习人类学概念,增强研究的深度感和时代感;世纪之交,莱夫等人提出情境学习理论,产生了跨学科影响。该学科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3.
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主要兴起和发展于美国,其当代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是关于学习的研究成就,这一成就正从根本上改变当代教育学的学习观念.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向心理学等学科借鉴、坚持和改进田野工作,尤其是重建该学科的中心概念--文化.这些经验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塑造着人脑,人脑也建构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文化、脑与教育的关系拓展了新的领域。对"文化中的脑"与"脑中的文化"的关注已经推动了人类学的新分支——"神经人类学"的诞生。在人类学的启迪下,中国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族群中儿童学习的内在机制的理解,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教育实践和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樊秀丽 《教育学报》2008,4(6):11-16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人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对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解读有着自己的聚焦点,其研究视野超越了学校教育范围,把视线延伸到人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背景之中,认为学习即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其中学习者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和文化吸收与融入的目标。本文以此为分析视角,挖掘其对成人教育的有益启示,并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文化分析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原理之一。在中国的中外教育交流研究中,方法论的研究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文化分析大多只是受到字面上的关注,未能在更多的研究成果中正确地加以运用。在教育交流研究的纬度和视角、教育的先进与落后的评价、以及各种教育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式等方面,可以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分析理论,纠正一些观点上的偏颇并深化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素香 《教育与职业》2006,(20):106-107
人类学是一门广泛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科学。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语言人类学,它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而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分支之一是人类语言学。因此,人类学和语言学不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教育等不同的层面去理解它们的关系。本文旨在讨论人类学对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10.
虽然“数学人类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多见,但中国的数学人类学已经悄然兴起.苗族数理文化研究从研究内容的取舍、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路径的设计等方面对中国数学人类学的研究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认为《数学人类学——苗族数理文化》的问世,为中国数学人类学提供了研究范式,它的出现或许标志着中国数学人类学的真正兴起.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人类学视野中,情境学习具有其本身的特征和核心要素,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是情境学习的基础性要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人类学家们对学习的诠释;实践共同体是情境学习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要素;学习课程是实践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在参与和互动中产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的学术重心始终因为时空变迁和研究者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转移,中国人类学理应将中国社会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和核心,从中国学术传统中提升基于中国学术渊源的研究范畴,从追寻西方人类学转向建构属于中国本土的研究范式,深层次地实现中西人类学的汇流,切实地实现"人生五安",为各民族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乡村人类学》一书之于人类学学者,好比星辰之于迷路的人。它不仅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例数了审视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该书遵循了人类学“以人为本,回归到人”的理念。从宏观上看,它为乡村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视野,把中国乡村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使得人类学者对乡村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微观上看,它将中国乡村分为几个元素,详尽地透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未来归属,为人类学学者的乡村社会分析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Meaning is one of the recent terms which have gained great currenc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t is generally used as a correlate of individuals' intentions and considered a central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accounts of knowledge formation. One important question that arises in this context is the following: if, in one way or another, knowledge rests on the intrinsically subjective intentions and deeds of the individual, how can the objectivity of conceptual mathematical entities be guarante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both Peirce's and Husserl's theories of meaning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 I examine their attempts to reconcile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knowing with the alleged transcendent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objects. I argue that transcendentalism, either in Peirce's or Husserl's theory of meaning, leads to an irresolvable tens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article, I sketch a notion of meaning and conceptual objects based on a semiotic-cultural approach to cognition and knowledge which gives up transcendentalism and instead conveys the notion of contextual objectivity.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是人类学中与经济学对话的部分。20世纪40、50年代,经济人类学在美国人类学中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人类学研究中对经济部分进行关注的新兴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缓慢的发展,经济人类学逐渐成为中国人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目前正在经历经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6.
17.
在对艺术现象展开具体理论言说时,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主要呈现出三个基本环节。首先是遵循文化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基本方法,参与实践至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去,获得直接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知识;其次是基于文化整体观,对艺术生态做出全面的语境性把握,从而探究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特征;最后,以艺术民族志的形式,在关注艺术现象的细节和场景中,使得具体艺术现象得以综合把握和书写。艺术人类学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发力因此而得到有效实践和彰显。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