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诗"合韵"是甲部字在个别情况下以其另外一个音与乙部字押韵的情况。"合韵"并非异部音近押韵。由于合韵字在个别诗句中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出现合韵字与所协字在韵部系统中是异部的现象。合韵之"分""合"有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3.
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的《六书音均表》四,统计出段玉裁《诗经》“古合韵”109例,然后利用今人古音研究成果,逐一考订,重新缕析,把属于“合音”的分为三大类,计有102例,并在每一大类下面以音理分析;对不属于合韵的7例,也一一作了分析,指明这是段氏《诗经》“古合韵”的少数讹误。段氏《诗经》“古合韵”在音韵学研究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基本上能反映《诗经》合韵的诸种情况,为研读《诗经》押韵提供了方便;《诗经》合韵又反映了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同时也给音韵学者对上古音的拟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试论段玉裁的合韵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划分上古韵部自顾炎武开始,到段玉裁时,古韵分部才定大局。后来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段玉裁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合韵说,段氏首开用合韵说确定上古韵部的先河。合韵说对古韵分部的作用不亚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合韵说是段氏古音学的核心,也是每个研究上古音学者所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不仅看到了研究合韵说的重要性,也注意到段氏的说法与后人对合韵的理解不尽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兹根据《六书音均表》①来探讨段氏的合韵说。  相似文献   

5.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合韵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韵是我国古典诗歌固有的艺术形式,研究古韵的学者早就对合韵问题进行了探讨。清音韵学家段玉裁在《六书音韵表》中首先提出“合韵”这一概念。近人罗常培、周祖谟也在《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阐明了合韵问题;王力在《诗径韵读》中将不同韵部相互押韵分为“通韵”和“合韵”两种情况;等等。尽管他们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他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7.
《切韵》是研究汉语音韵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对《切韵》的性质及它的音系基础,向来争论不已。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切韵》反映的是“吴民之言”,他以洛阳音为依据,批评《切韵》“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则认为《切韵》是唐代的长安音。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切韵》包含古今方国之音。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  相似文献   

8.
“古音韵至谐说”是古音学的重要理论,但用韵“至谐”,只能存在于同质的语言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古音韵至谐说”是古音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否认这一理论,就没有充分的理由以《诗经》作为上古音的主要研究对象,上古音的研究就不可能走向深入.面对上古音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古音学家总结的理论及规律都难免有许多例外,但他们却总是力图在例外之外寻找更深层的规律;“古音韵至谐说”与“合韵说”、“同谐声必同部”等诸多理论相互补充、环环相扣,共同构建古音学研究深厚严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10.
朱熹《诗集传》与吴棫《诗补音》音叶差异颇大。从语音根据与韵段韵谐状况、古韵、审音几方面对47例韵异音叶考察后发现,朱熹重协韵,轻考古,对《诗补音》的改订有得有失,要具体分析。朱熹、吴槭注音叶是一种程度不同的审音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1.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提到了音转。从中可以看出段玉裁关于古韵研究的方法。音转是随时间的改变字所属的韵部发生改变,而合韵是相邻韵部的字可以通押的现象,音变是相对正音而言,是同—韵部不同韵之间的由于发音方法的不同而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音韵学界对《切韵》性质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三类观点.“单一说”主张《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吸收说”主张以某种方音为基础,吸收了其他方音;“综合说”认为《切韵》不是一时一地之音.我们认为,“单一说”和“吸收说”与《切韵》实际相去甚远;“综合说”较为切合实际,但内部亦是意见纷呈.最为切当的观点当是:《切韵》参考前代韵书、字书编定而成.它的语音系统是根据公元六世纪金陵、邺下的雅言,参酌行用的读书音而定的,既不专主南,也不专主北.  相似文献   

13.
与上古韵部研究相比,上古声母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除了少数的几种说法诸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基本成定论以外。许多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尤其是关于复辅音声母的讨论日益激烈。本文就上古声母研究代表性观点加以整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14.
廖序东先生曾作过《楚辞》造句先“于”后“乎”“使得上下句的吟诵有比较强的音乐性”的分析,这无疑是一种有理论根据的推想。从汉语韵律的类型变化来看,西汉以后韵素对立消失的原因可能和上古汉语的韵律系统变化有关:上古汉语是音量敏感性语言,中古以后,韵素音步变为音节音步,汉语变成了音量不敏感性语言。  相似文献   

15.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文论析了“韵”由品音进而品人,推广为品艺范畴的嬗变过程;通过探讨“韵”与音乐美、人品美、艺术美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韵”作为古典美学范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重纽问题是音韵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至今仍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所谓重纽,是指在同一个韵中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中古韵图分别列在三、四等的一种语音现象。《史记正义》中的重纽出现在支、脂、仙、宵、盐、等几个韵系中,这在同时期的语音材料中已算得上是分布广泛的了。因此,《史记正义》为我们研究重纽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语音现象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张守节氏长于地理,精通音韵,积三十余年时间撰成《史记正义》(以下简称《正义》)三十卷,自宋人以“三家注”合刻行世后,多所散佚,已远非原书面貌,诚为可惜。本文音切从商务百纳本《史记》(1958)和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1985)两书中辑得。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战于长勺”的“勺”字,课本未注音,查了好多字词典和参考书,给出的读音倒有几个,但都没有讲作为“古代鲁国地名用字”的“勺”读什么音,只有元代音韵学家熊忠在《古今韵会举要》  相似文献   

18.
“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北宋范温其人也。”接着,作者引了《永乐大典》范温论“韵”的一段话: 定观请余发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定观曰:“余得之矣。益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第四册第一三六一至一三六二页)  相似文献   

19.
书韵     
乐之韵,悠扬,音止韵散;茶之韵,深沉幽远,香尽韵离;书之韵,自山水景致而发,由心声淋漓而抒,从世象纷繁而显,淡定文雅,绵绵不断。书,是神笔下、竹简中、墨香间孕育而出的精神食粮;书,是一位跋山涉水的智者,洞察世象的圣贤,历经沧桑的老人,散发出无穷无尽的韵味,令人神往。品书之韵,感受四季情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书,弥漫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书,描绘着夏景清新无比的画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书,倾诉着秋季萧萧落叶的声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20.
新诗的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由此建行构节形成音顿连续排列节奏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两大体系。新诗的用韵方式有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新诗韵律除节奏和诗韵外还有同音堆集等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