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视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小说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与田园牧歌不相协调的忧郁的底调和一些与人性美不相协调的悲凉的色彩和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紧紧抓住这一切入点,力图发掘这种悲剧意识与作家的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探讨其故事内部精神的“失衡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出现是一个奇迹。由于其作品跟创作主体之间有着微妙关联,人们往往难以将她同笔法细腻、情感温柔的女作家们联系在一起。沈从文在评价中国女作家时,说她们经常"用美好的语言来写人生",张爱玲却是个例外。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由于她悲凉的身世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悲剧感情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  相似文献   

3.
老舍叙事作品中的悲剧品格主要的特点是将悲伤藏在嬉笑中,笑与泪并存,他的悲凉情调全都藏在喜剧的因素和嘲讽的手段下。本文就老舍叙事作品的悲剧品格展开了论述,分析了老舍作品悲剧品格的文化成因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五类,即原始质朴型、蒙昧悲凉型、独立自主型、纯美圣洁型、虚伪病态型。不同类型的女性存在性情、人格差异,寄托着沈从文对不同生命形式的认知与把握。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无奈和悲凉,所以他的小说总有一点淡淡的忧郁,尤其是他后期,相当一部分作品蕴藏着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不那么张扬,而是含蓄的,具体表现为命运悲剧、人性悲剧和伦理悲剧。他借人物的遭遇表现人生的悲凉,显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他的悲剧精神不是表现为与命运的斗争与反抗,而是表现为对弱者的悲悯与同情,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悲情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五四”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乡土小说创作表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普遍具有的悲凉感伤的美学风格。本文通过对创作者的悲剧思维倾向、作品的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的悲剧表现方式三方面的分析描述揭示出了“五四”乡土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以其塑造的明净空灵、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而闻名,亲情是构筑这一理想国的主要情感支柱,同是表现母爱的两部作品《菜园》与《王嫂》,其同质性体现在:人物设置简单、在情感上体现尊重生命,探究生活原生态。异质性体现在:全知视角与受限视角;诗性与非诗性;死亡悲剧模式与等待悲剧模式。试比较这两部作品,透过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艺术技巧的探索,来体会沈从文对母亲深深的爱及愧疚。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在学术界讨论颇多,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把悲剧的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系统表现出来:湘西世界的美丽,尤其是人物情景中氤氲着的情感,更强化了作品的亲和力、感染力,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从而构成沈从文小说独特的悲剧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背负了人生太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体验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他的悲剧小说涵盖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生命本体层面。对于悲剧表达的方式,沈从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微笑表现痛苦”,在微笑之下掩藏的是深刻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0.
饱含悲剧意蕴是沈从文众多湘西文学作品的共通点之一.这种悲剧意蕴正是沈从文一颗“沉忧隐痛“的心灵在其作品里的复杂情感投影.作为现代文化精神秉承者的沈从文急切要为民族寻求出路,进而探求“中国应当如何重新另造“的命题.只不过,这命题似乎太沉重了点,对于怀揣浪漫文化理想的沈从文来说,生命不能承受其重.  相似文献   

11.
陈晓英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2-24
本文通过对翠翠和苔丝的爱情悲剧进行比较,揭示了作品背后深层的乡土忧思,展示了沈从文与哈代这俩位文学大师不同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12.
《边城》与《雪国》不仅充满了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而且也呈现出了相似的忧郁、哀伤的感情基调,这种东方式的忧郁,呈现出悲剧的底色。文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阐述了两部作品的异同:在悲剧内涵方面,两部作品同样都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人性的缺失;不同点在于沈从文着眼于现实,川端康成则更注重心灵感受;在对待悲剧的态度上,沈从文体现了老庄学说中的无奈和超脱,而川端康成所体现的是人与自我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氛。小说《金锁记》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其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在平和冲淡下隐伏着悲剧意蕴。早期作品仅有一种淡淡的哀戚,后来逐渐变得十分鲜明。喜剧成分和悲剧因素相互交织,使悲剧意识得到彰显。普通人的生活悲剧展现不同的悲剧形态,既有社会悲剧,也有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在悲剧艺术的表现上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6.
夏天敏是一位写作农村悲剧题材见长的作家,悲凉冷寂成为他小说的主要基调。从夏天敏的创作情况和研究现状,联系夏天敏的生平经历及其生活环境,探求其作品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最为先生所推崇。明线与暗线的并行不悖,直笔与曲笔的纵横交错,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艺术的拿捏,无一不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小说浓郁的悲凉氛围,展示了悲剧人生的艺术魅力,鞭挞了人情的冷漠,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黄支东 《文教资料》2006,(20):92-93
曼斯菲尔德和萧红都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和婚姻的破裂,并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她们的悲剧人生对二人的写作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一)悲凉人世:作品中的女性大都缺少他人的关爱和社会的同情帮助,最终以悲剧结尾;(二)无爱婚姻:作品中的丈夫与妻子没有真正的爱情,缺少最起码的信任和真诚,婚姻不和谐。  相似文献   

19.
《神史》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现实的悲情,在反思和感悟中,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了毫不伪饰的呈现。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社会、时代、人性、个性等悲剧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命为存在状态,由于受到生活坏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她的作品也慢慢形成了孤独悲剧式的风格,奠定了其悲凉作品的主基调。本篇文章主要探讨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原因,分别从个人经历,社会坏境以及作品特点来分析其作品风格的形成,全面解析张爱玲孤独苍凉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