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优秀而产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中、4个短篇小说集。哈代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哈代的代表作。作家哈代在英国文坛中享有盛誉,一生中有很多作品。除了小说,他在其他文学领域也有很大贡献。《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为自己的幸福不懈努力的故事。苔丝在著作中是一个悲剧角色,哈代对她一生的描写也是当时真实社会的射影。作家哈代除了热爱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外,更关注工业革命环境下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地位。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作家托马斯哈代超越时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优秀而产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中、4个短篇小说集.哈代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不难发现哈代本人对自然、对女性处境和命运的思考。他批判了压迫自然和女性的男性中心主义,显示出哈代是一个具有超前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自然和女性是哈代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主题。生态女性主义者从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启蒙时期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呼吁人类要共织生命之网,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妇女观和其作品中揭示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压迫下苔丝的悲惨命运,旨在凸现“生态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的男性文学作品将女性形象要么刻画成天使,要么是妖妇,《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是天使还是妖妇呢?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两个男主人公对待苔丝的不同态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对苔丝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透视哈代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琳 《海外英语》2015,(1):203-204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与自然有极强的亲近性,男人统治妇女与人类统治自然有及其紧密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提倡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关系。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深刻披露了欧洲的父权制思想,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反抗的新女性形象,体现了哈代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8.
周春红  段惠琼 《海外英语》2013,(6X):210-211
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批评的一个分支领域,其反对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提倡自然与女性的和谐发展。艾米莉·勃朗特与托马斯·哈代分别通过《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批判了欧洲父权制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塑造了凯瑟琳与苔丝的新女性形象。该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国19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书写了一曲具有女性反叛意识的英国农村下层女性从逆来顺受走向努力抗争直至自我毁灭的命运悲歌。苔丝的悲剧既揭示了英国农村下层女性在时代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环境的险恶、阶级与性别的压迫与暴力既屈从又反抗的矛盾意识,又体现哈代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对世俗道德伦理贞节观、双重性道德标准与宗教制度的强烈批判。此外,哈代对苔丝冠以“纯洁”的美名隐喻女性仍是父权主义期待视野下的欲望客体,因此其女性主义进步思想仍带有父权制思想意识形态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分析苔丝失身前到失身后以及婚前和婚后的一系列事件发生过程中苔丝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论述《苔丝》体现出的哈代的女性主义思想,并从女性主义批判视角出发探讨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男性思维与女权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接受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妇女观念,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男性观察视角、男性叙述模式、男性话语和人物的二元对立语言,体现一定的男性思维。但小说中又含有一定的女权主义意识,这显露出哈代创作意识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英国伟大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不朽之作《德伯家的苔丝》,打破了英国文学主流文学传统将男性作为创作主题、把女性作为文学中附庸的角色模式。从女性主义观点分析该小说的主人公苔丝,发现其远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有着崇高人格、独立自主、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苔丝的形象具有超越其时代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性别批评作为一个整合的研究模式,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的扬弃和发展。性别批评的发展使文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性别现象之中,从而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建构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4.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者认为,格林童话故事中渗透着父权文化的意识形态,其中公主的角色,是通过男性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典型的公主,是父权文化操控下,理想女性的化身,在她们身上发展成为一整套关于理想女性的“女性气质”:美丽、忠贞、温驯、被动和顺从。格林童话正是通过如公主一样的女性角色的形塑,有意无意地强化了父权社会改造,以期她们按照男性所期盼的规约成长。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自一九八○年代发韧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女性主义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关键词,在文学实践中显示出丰富的多层内容。以颠覆男权为核心的激进策略,反思男性与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缺点,探索两性和谐共处等丰富内容。在进入到一九九○年代后,女性主义面对消费社会既有清晰的宣言也带着更多的迷失,显示了女性主义在实践上的多层探讨。  相似文献   

18.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omas Hardy, an outstanding realistic writ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 literary world. In his work, Hardy has created a new image filled with female consciousness,Tess. This paper just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ess' s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ciousness of self-reliance, consciousness of protest.  相似文献   

19.
女性阅读强调性别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其基本点在于主张以女性中心的眼光去看世界,看文学。女性阅读使我们发现,文学创作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男权意识和性别歧视现象,许多文本反映出男性创作者陈腐落后的妇女观;即使在一些具有经典性的文本创作中,女性生活的真相也未能得到真实的表达;而传统文学批评实际上是以男性价值为中心的。女性阅读面对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和文学现实,具有鲜明的颠覆性和批判性,充分体现着试图在文学中解构男性中心传统、确立女性主体地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