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尤其是有关“雅”的标准,一百年来众说纷坛、襄贬不一。本文研究了各种对严复“雅”字翻译标准的评论,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言(象)意论、“美善统一论”观点,认为严复求雅的翻译旨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使然,但作为翻译标准,“尔雅”的内涵应该重新界定为对原文风格的忠实。  相似文献   

2.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朋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1):105-11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译介理论研究不断升温,研究的热点也呈现出多元视角,但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处理好对异域文化的传真。对于翻译文化研究应从文化研究、文学文本操纵的“失真”及其求“信”方面着手,分析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阐述翻译的“文化传真”功效所具有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鸡西大学学报》2022,(1):151-158
基于阐释翻译观,研究《飞鸟集》郑振铎和冯唐译本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差异。郑振铎和冯唐出于对原作的兴趣,“信赖”并翻译《飞鸟集》;“侵入”性地理解原文;在“吸收”步骤,郑振铎运用异化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冯唐则使用归化改变原文的形式;最后都对译文进行了“补偿”,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研究发现,两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差异源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翻译目的、个人意识、文化观念和诗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所阐发的翻译观,尤其是对“原文一译文”关系的阐述,为千百年来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对我们重新审视翻译史尤有指导意义。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对原文通过翻译而实现生命延展的状态作出描述,可以说明只要能够传达出原文的“诗意”,不“忠实”的文学翻译也有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影响下.标语翻译强调理解原文的目的与功能.翻译策略注重意译.强调翻译效果而不注重原文形式。本文认为,鉴于标语特殊的文体特征.翻译当中要在理解原文目的功能的同时,注重原文的文体分析,使译文尽量保持原文的文体体征。不仅充分发挥原文的“呼唤功能”而且传递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在对原文句法、语义、语境完全理解以外,还需要根据汉语的实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在遵循翻译标准和符合翻译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文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达意”的基础上,进而达到“传神”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应不再是“操控”原文,而是对多元的文化采取“投降”主义.“和合翻译”是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墨、法、阴阳、释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从和合翻译伦理观来探讨翻译研究中对原文的“投降”,可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和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一、复习精要1.信、达、雅———文言翻译的原则。“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不随意改变、增减意思。“达”,即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即具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就高考文言翻译而言,考生要做到的是“信”和“达”,所以,翻译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力求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风格;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按照原文表达的大意去翻译。意译是直译难以进行时的一种辅助手段。2.留、对、换、删、补、调———文言翻译…  相似文献   

10.
结合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所译鲁迅爱情小说《伤逝》在“作者个人词汇”“话语语气价值”,以及“原文语法风格”方面的翻译得失,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对于原文语言的多维理解有助于译文的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1.
翻译及其翻译标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跨文化互动的研究。“杰罗姆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强调词与词的对应翻译;“贺拉斯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其“顾客”,强调协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概念;“斯库勒马切尔模式”主张“异味”翻译,强调为读者保留原文风采。而一般翻译标准则强调“忠实”与“通顺”。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译文必须体现原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内容和语言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还必须满足读者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的需求,在其翻译技巧或方法的应用上不拘泥某一种固定模式,而要考虑到其变通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翻译之不易,严复早有论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于本文。”“信、达、雅”之“三难”就其内涵,实际上便是指理解与表达之难。有时翻译的错误在于没能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文,而有时虽理解了原文,表达起来却又容易出错,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表达是翻译的终极目标。没有对原文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准确地进行翻译,因此也就谈不上“忠实”原文。因此,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实现译文“忠实、通顺、流畅”的关键。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常听到有人谈自己的汉语水平低,但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的英文差。其实,有很多译文错误,常常是由于理解不当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英语语言特征及其语用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法律语言翻译中的各种语用问题,探讨了法律英语语用翻译中“等效翻译”的具体矛盾,从而揭示出法律语言翻译应当遵循法律语言的文体特征,在翻译中要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原文的“语境意义”,对原文进行语境、语域、语体以及语用逻辑的分析,同时也要把握好译出语(汉语)表达的法律语言风格,才能使翻译的译文不违背原文的语义宗旨,才能使译文更加体现原文的法律语言精神,起到法律语言应有的法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翻译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这就是“信”,已是人们的共识。本文着重讨论翻译之前须对原文进行一番去伪存真的甄别工作,剔除原文的逻辑错误和版本错误,这是“信”的另一种内涵。忽视它就谈不上真正的信。  相似文献   

16.
德里迭的踪迹策略在翻译理论的运用,摧毁了翻译从原文到译文的直线传递,译文也不再是对原文的镜式再现。原文并不是简单自足的在场。相反,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在场的踪迹。每次翻译都只是译者个人在这些不在场的踪迹影响下对意义的暂时固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术语“道”的五种英译。分析了历代注疏家留在原文“道”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信、达、雅”本是严复先生作为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三点标准,现多借用为评价翻译文言文的标准。这里,笔者结合近几年全国卷语文高考题来具体解读“信”与“达”——就中学生来说,“雅”是较高的要求,此处不讨论——以期对考生有所启迪。“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要做到“信”,原则上必须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如…  相似文献   

18.
德里迭的踪迹策略在翻译理论的运用,摧毁了翻译从原文到译文的直线传递,译文也不再是对原文的镜式再现。原文并不是简单自足的在场。相反,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在场的踪迹。每次翻译都只是译者个人在这些不在场的踪迹影响下对意义的暂时固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术语“道”的五种英译。分析了历代注疏家留在原文“道”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19.
作者针对汉译英初学者容易忽视原文理解的问题,结合雅各布森提出的“语内翻译”概念,在总结翻译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汉译英教学中,强调“精析原文词句义”和“明晰重组原文结构”的语内译方法对于引导学生做好原文理解,为译文产出做好准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的不可译性与从心所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 ,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沟通要通过翻译。研究语言的不可译性有助于回顾我们的翻译工作 ,修订我们的翻译标准 ,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本文以汉语语文为例 ,从拆字、连珠联、藏头句、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段出发 ,探讨汉语文的不可译性以及应对的方法 ,并举例评说 ,同时指出 ,就译者而言 ,原文文本是客体 ,译者是主体 ,所谓“信”,是指“译者 (必需做到的 )对原文文本的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所谓“达”,则是指“译者 (必须根据自己对原文的全面正确理解 )用译入语如实地把原文译出”,由此可见 ,“信、达”是因人而异 ,是一个变数 ,任何译者都必需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