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75年前,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拉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作为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应当为所有中国人铭记.然而大多数的地方媒体尤其是报纸,在面对"九一八"这个每年必做题材时,报道被弱化处理了.  相似文献   

2.
10岁随父从军,唱歌演戏为新四军鼓舞士气;20岁学习作曲,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启音乐人生;35岁写就成名曲,一部《红旗颂》成为新中国乐坛经典;70余载音乐人生,见证了祖国和时代的变迁……作曲家吕其明的传奇经历是中国乐坛的一个红色标志. 7天+54年,成就一部史诗般的音乐经典 这是一份《红旗颂》曲谱手稿,约有60多页,微微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历史印痕.它诞生于1965年8月."这已是第二份手稿了",吕其明说:第一份原稿已经赠送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翻开中国国家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上面写着:"吕其明同志:您创作的管弦乐《红旗颂》等乐谱原稿被我馆收藏."当年,写成《红旗颂》第一稿后,吕其明因不舍得在第一稿上进行修改,于是就重新写了一稿,把第一稿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6):21-23
<正>十一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日前"是哪天?"据悉"据谁悉?》,批评了报纸消息中这两个不规范词句的滥用。两年前我在本刊再发一篇同样标题(加了一个副标题"满天飞的非新闻术语")的批评文章,当然事例都是当前的。因为问题仍然很严重。现在此类现象怎样了?我花费了四个小时,看了2014年2月17日的12份报纸(不计副刊),看来情形有所好转,有的报纸要找"日前"(包括"近日"、"最近"等等)、"据悉"(包括"据了解"、"据调查"而后面没有交代具体内容的表达)得认真看报才行了,例如北京《法制晚报》、上海《文汇报》、广东《羊城晚报》等,这是一个好现象。以下是这天12家报纸这类情形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9月14日,北京某著名报纸刊登了一封署名为"南京大学生"、题目为《我们究竟可以在哪儿接吻?》的"读者来信",详细阐述了大学生情侣在校园内外"无处接吻"的尴尬境地,在信的结尾,作者希望媒体不要炒作大学生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有两条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条是来自1月2日某都市报的报道:全国警校将停招本科生。第二天报纸、网上就有了很多时评,《"警校停招本科生"提出怎样的教育命题》,对全国警校将停止招收本科生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探讨有效发行这个报业争论话题时,主要质疑的是:报纸发行有效是否只能用广告效益来衡量?成都早爆发的惨烈发行大战、现存四家发行模式各有侧重的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的"区域组合城市报"理念、1999年曾实施的控制报纸发行的"报纸口粮证"、《成都商报》的"高端人群"定位……是吸引我们选择成都作为样本探讨"有效发行"的主要动因。 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和重庆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一重大事件又为本刊"有效发行"讨论带来新的视角。而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个关键点不断呈现在记者面前,对"有效发行"的思考也越来越偏离流行。  相似文献   

7.
"报纸杂志化"现象,源远流长,并非从《救亡日报》开始.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报纸与杂志多次相融、互补,但并没有简单地"杂志化".不能认为现在是所谓的"厚报时代",报纸就是"杂志化"."厚报时代"这个概括本身,就是欠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报纸市场情况看,新闻的雷同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而"这是通稿""这条新闻明天各家都有"更成为一些新闻来不及做进一步谋划和加工就见报的理由.雷同化甚至还不仅仅反映在当天新闻上,有的报纸第二天所报的新闻正是其他报纸前一天所报的同样内容.缺乏原创性已经现实地影响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胡杰: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后在燕赵晚报、南方都市报供职,现任新京报深度报道部首席编辑,采写了《孙大午被捕》《十万群众送别女公安局长任长霞》《程维高和他的秘书以及对手》《马加爵落网》《安徽粮改》《京冀拒马河水权之争》等一批有较大全国影响力的作品. 晚报时代:宣传、文学与新闻舆论监督热潮 王贺新(以下简称王):我们先谈谈您是怎么进入媒体的吧? 胡杰(以下简称胡):我1 995年4月正式入职石家庄燕赵晚报,一开始跑警法线口.入职第二天石家庄市公安局开新闻发布会叫我去,会上说是民警柴中东英勇地跟歹徒搏斗,身负重伤.发布会上给了通稿,我觉得可以做大,开完会还继续拉着民警问.当天写稿写到夜里两点多.第二天1 2点多报纸就发出来了.就是在我正式入职第三天发的这篇《热血铸警魂》,获得了石家庄市和河北省的新闻奖,这给了我信心.  相似文献   

10.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11.
我的名字叫"李鬼",虽然也是假氏家族中的一员,但我可不象假烟、假酒、假药、假币那样精于包装藏头缩尾,更不象电视片《水浒》中的假李逵那样被真李逵砍了脑壳.我的外表"朴实无华",看上去与"真李逵"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有一个时期,每逢周末,呼和浩特或包头的大街上便可看到这样一个风景:街上走着的人们手里都攥上了一份报纸。向人们免费赠阅报纸的媒体有的还在这一天将报纸加厚,甚至加重了内容的可读性。率先挑起“免费赠阅”热的是号称“内蒙古最有影响力都市报”的《内蒙古晨报》。2004年9月11日,这一天的《内蒙古晨报》在头版这样写道:“本报今日创下内蒙古报业单日发行之最,呼包二市全天免费赠阅40万份。”为避免遭到质疑,《内蒙古晨报》还在报纸上将现场印刷量公证书扫描在了次日的宣传报道版面上。该活动在内蒙古史无前例,晨报呼包二市记者们还拉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报纸的头版就是其"脸面",头版是否精彩直接影响读者对报纸的判断和购买欲.  相似文献   

14.
"都市拍客彩信大赛",一个以手机媒体为品牌营销手段的创新型活动,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和手机在科技推动下的多元化角色,使得《南方都市报》获得了与掌握在大众手中的手机媒体资源合作的机会.报纸、手机和网络,形成了一个兼具互动性和公信力的"互联网",参赛作品登上报纸版面,满足了大众的梦想,也是对报纸产品功能的创新,实现读者与报纸品牌的深层次互动;赞助企业参与这项活动,赢得更多用户、也深化了品牌形象,真正实现参与者各方共赢.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一书早在三四个月前即已出版。近日参加了"《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出版座谈会",我认真地聆听了众位与会嘉宾深思熟虑并饱含感情的发言,回想着当初看稿时内心的感动瞬间膨胀为一种冲动:一种想让业界更多人了解这本精练实用且引人深思的专业好书的冲动;一种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编辑花絮与编辑感悟的冲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的一天,市档案局局长陈利众同志收到一封来自于大连机车车辆厂女职工毕丽华同志寄来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感谢葫芦岛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为我热情服务的有关同志",你们"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是你们"使我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7.
力求"最新"     
7月10日,石家庄两家报纸同时对前几天发生的“垃圾堵了槐北路”事件做了追踪报道,报道结果却大相径庭,令读者大惑不解。某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题为《垃圾依旧横陈街头》,称:“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河北宾馆垃圾转运站,发现站外街  相似文献   

18.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的新闻纸,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在《京郊日报》主持副刊部的工作,强烈地体会到,报纸副刊经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的副刊(在第四版),有三种,一种是文学副刊"喜鹊",一种是文化体育副刊"文作乐园",一种是国际国内副刊"中外时讯"。这三种副刊补了《京郊日报》其他三个版的不足,发挥了思想和文化宣传的指导性,提供了其他三版所不具备的娱乐性和更为丰富的知识性,受到了京郊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英国报界有句名言,…  相似文献   

19.
<正>谈到Circa的设计理念,不得不提及《今日美国》。记得1984年我刚到华盛顿任驻外记者时,这家报纸刚创办不久。该报记者在白宫或国会采访,当时的主流报纸如《华盛顿邮报》等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该报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与众不同的路,新闻短小精悍,在美国主流报纸一片黑白的年代,该报采用彩色印刷,而且多用图片。主流媒体将这家报纸称为"电视式报纸",连街头的自动售报机也设计成电视模样。10年之后,《今日美国》在美国不仅站稳脚跟,还抢了主流大报的风头,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只能屈居"老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一书早在三四个月前即已出版.近日参加了"《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出版座谈会",我认真地聆听了众位与会嘉宾深思熟虑并饱含感情的发言,回想着当初看稿时内心的感动瞬间膨胀为一种冲动:一种想让业界更多人了解这本精练实用且引入深思的专业好书的冲动;一种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编辑花絮与编辑感悟的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