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辞赋大家,"屈宋"并举足以说明宋玉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宋玉赋十六篇",而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宋玉赋作仅为十篇,女性形象是这些赋作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剖析宋玉赋中各式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阐释出宋玉笔下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和曹植作品中的洛水女神,虽然在出身、死因和人神之恋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塑造的女神形象,二女神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别。神女自由大胆、热情奔放,洛神恪守礼教、举止端庄,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4.
宋玉是战国末期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成就卓著的辞赋家,然而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和某些文人的偏见,宋玉的形象被扭曲了,对宋玉的评价也出现了逐渐走低的趋势。因此当代的宋玉研究者,有责任下大力气研究宋玉及其作品,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宋玉的文学成就,从而恢复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这就是宋玉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很难将他与以好色著称的登徒子联系起来。其实,《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登徒子并不好色,反而和屈原守志不移的品格相吻合。本文通过对屈原思想、作品与《登徒子好色赋》的分析比较,认为宋玉笔下的登徒子就是屈原。  相似文献   

6.
宋玉,战国时期大诗人,生卒年不详,其现存生平资料甚少。东汉王逸称其为屈原的学生,并称“屈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提到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辞令。”王逸之论当本此而出。宋玉的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录有《九辩》、《招魂》两篇;萧统《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共五篇;《隋志》称有《宋玉集》三卷,今佚。目前学术界对宋玉是否为屈原学生,以及以上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都有不同意见,并时时发生争议。考察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8.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今之论者常常抓住传末这段话说:你看,太史公称宋玉们为“之徒”,可见他们不是些好东西;他们的文辞虽好,但人品低下,“终莫敢直谏”,一味用“从容”的言辞谀上,导致“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加之现代历史剧《屈原》,又假剧中人物之口骂了一声“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东西”,于是宋玉这位历史上鲜有生平记载的辞赋家几乎成了出卖爱国诗人的犹大。其实,这是让宋玉背上了黑锅,太史公的本意决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文选》所录五篇鸟兽类赋作是汉魏六朝时期此类作品的名篇。其作者大多出身寒微,他们在赋作中通过鸟兽形象表达寒士心声、抒发情志。这些作品饱含着寒族文士避祸自守、明德善终、追求自由的精神寄托,在体物手法上也丰富多彩,达到了物我融合的艺术境界。出身寒门、身处乱世、昧于自处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寒族文士的人生悲剧。寒族士人笔下的鸟兽群像,融入了他们的人生体验和身世感伤,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个性与张力,形成了与士族文学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评论者并没有将宋玉作为一个独立的批评对象,对宋玉的评论始终笼罩在屈原形象的阴影之中,也未能完全从文学的价值取向历史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宋玉及其作品.但是古代对宋玉的评论毕竞肇始于两汉,汉人关于宋玉其人其作的看法和观点,对后世研究与评论宋玉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关于宋玉的资料较真实地反映出西汉人在宋玉身上投射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其核心为失意与自卑,可称为"宋玉情结"。其实这种情结在西汉文学中相当普遍,如《楚辞章句》所收拟骚作品中的屈原形象实际上无异于西汉文献中的宋玉形象。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虽然以滑稽为名,但未尝没有失意之士的影子,其形象与宋玉有不少相似之处。总之,宋玉对西汉文学的影响比通行的说法更广更深。  相似文献   

12.
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的楚骚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晚唐诗人对屈原和宋玉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他们推尊屈原,学习了屈辞中的比兴寄托手法又有所突破,却更为看重宋玉,因为宋玉的多才、风流和伤感与晚唐诗人的精神状态极为契合。晚唐诗歌总体风貌的形成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讽赋》等作品,刻画了神女、人间女子两类美人。文本表层上,宋玉擅于运用华丽的词汇、优美的句式、夸张的构思等手段来渲染女性美;道德中层上,宋玉对女性美的渲染和夸张,并不停留在官能美的体验描写上,他还把社会伦理意义作为女性美的内涵;艺术深层上,宋玉笔下的美人,面目描写各不相同,具有典型的艺术个性。宋玉对美人的关注和出色的描写,开创了中国文学的艳情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德莱塞和华顿夫人都是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作家,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观的不同,他们笔下的主人公迥异。以《嘉莉妹妹》和《快乐之家》为例,通过对两位女性形象的比较,表现两住作家的不同思想意识及美国社会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17.
宋玉辞赋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平民意思,其辞赋作品描绘了社会底层"庶人"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平民女性形象、表达了平民阶层祈盼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望;坎坷人生的磨难(生活基础)、儒家文化的浸润(思想基础)以及《诗》《骚》作品的熏陶(艺术修养)是宋玉辞赋作品平民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王安忆虽然相隔近半个世纪,但二人对城市和女性都投入了深切的关注。然而,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导致了两位作家女性意识的迥异,这种迥异在两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上被折射出来,一冷一暖的叙述演绎着女性的沉沦与升华,本文将通过对作品的比较来探讨张王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商贾形象,他们在各色各样的角色中,显得非常贫乏、呆滞和负面,而且在作品中一般都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而与这些商贾形象不同的是由科举入仕的工商子弟形象。这部分工商子弟虽然出身卑微,但他们受益于科举及第,从低贱的门槛中跳了出来,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与普通商贾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宋玉步入文坛在屈原即死之后,当时楚人迁都于陈(河南淮阳),随后又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这个时期也是宋玉创作高峰时期。宋玉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有些作品中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楚襄王时期,但作品的最后定型却是在考烈王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