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如何欣赏和解读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通过作者的分析,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在此诗中所表达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2.
一、国家罹难,演绎时代悲歌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作者。诗歌的创作往往是诗人的价值观与艺术观的体现。鉴于这点,要教好一篇诗歌,作为授课的老师在解读文本之前首先应读透作者的创作意图。《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在《诗论》中曾说:  相似文献   

3.
<正>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勾画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诗人不同,诗风也不同,例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  相似文献   

4.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悲剧类课文,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悲剧,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文体,都可紧扣鲁迅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评价,去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意图、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下面笔者举几例略谈如何解读悲剧文本、突破难点展开教学。历史故事《七步诗》以诗的形式编入教材,教师必然让学生在课前或课中了解三曹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境。诗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把握作者情感的角度,对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三位典型的隐逸诗人归隐时的真实复杂的心态作一解读,借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隐士”的理想、悲剧性与超脱性,看到人性的压抑、反抗与回归。在作者清新脱俗的诗句中去感受他们心灵上的创痛和精神上的追求,可以推断出中国隐逸诗人闲适的背面:退隐中包含着无奈,超脱中隐藏着哀伤。  相似文献   

6.
《辛夷坞》自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诗人和学者的追捧,后人主要从禅宗角度对《辛夷坞》进行了种种解读,本文作者拟从体验论的角度对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格律诗“Design”是诗人探寻黑暗真理的著名诗篇,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清晨林中漫步看到“白蜘蛛托白蛾立于白色万灵花上”的情景以及沉思于这一场景的诗人的所感所悟.诗人以这三个白色意象为载体,揭示了白与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而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内在张力.通过文本细读,文章解读出了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实际上是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冥冥之中的一切都是上天精心“设计”的结果.在对该诗的外延和内涵进行解读之后,作者在尽量不背离原文意指方式的基础上试译了全诗.  相似文献   

8.
上一期我教同学们在训练中通过“五看”——看诗题、作者、意象、诗眼、注释来解读一首古诗。我们走近一首诗,最终目的是“进入”它,也就是步入诗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五看”的目的是获得“两感”。  相似文献   

9.
超越传统教学的定位,从诗人个人情感与中国节日文化的融合处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能读出作者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放大这个文化视角,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开启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更加高品质地享受中国古诗文。  相似文献   

10.
超越传统教学的定位,从诗人个人情感与中国节日文化的融合处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能读出作者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放大这个文化视角,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开启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更加高品质地享受中国古诗文。  相似文献   

11.
贬官江州是白居易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他的愤激不平、孤独寂寞、委运顺化、思念家园等心态,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琵琶行》则特别集中地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思想。分析诗人复杂的感情,有助于解读《琵琶行》,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思想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徐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市诗歌书写中的代表诗人,通过对其《二十岁人》诗集的解读,结合作者的都市意识、创作个性,探究其都市诗歌中的诗学主题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高考,有关愁情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怎么解读这种情感?一、言愁艺术考生情感要丰富而敏锐,善于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明白两点。第一,常人该睡觉的时候诗人却没睡,有事!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二更天了诗人为何不睡?要通过草木零落昆虫鸣叫敏锐地捕捉到,作者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存的古典诗词有上万首,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从这些古典诗词中可以通过诗人的笔墨再现中华浩瀚的历史,可以了解各代君王的风采、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诗人丰富的情感及生活。通过对不同时期诗人所在社会背景的解读、写作手法的解读以及情感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5.
一.文本解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1、丰富的内容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与以往的对《再别康桥》的纯文学解读和考据式解读文章不同,试图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袁枚的“性灵”说对其作出全新的解读。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勾勒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演变脉络,试图复原诗人彼时彼地的诗魂原貌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7.
顾随先生说:“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是字句内有东西,须字句外有东西.”①伟大诗人的作品其实存在两个文本:语言书写的文本,诗人行为历史构成的文本.两个文本互为解说,互为佐证.在阅读语言文本时,我们常借助作者的生平资料去解读作品字句外的意义,是为“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8.
张琳 《文教资料》2020,(2):84-85,120
《游山西村》一诗因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流传至今,相关解读大同小异。在设计教学时,作者另辟蹊径,抓住“从今若许闲乘月”一句中的“闲”字设计三重比较,让学生先通过诗歌内部矛盾的发掘,引起深思;继而通过对关键字的把握,加深理解;最终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补充,形成对诗人的全面认识。本堂课容量看似很大,补充的诗歌多达五首,但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学生在不断比较、思辨的过程中对诗歌及诗人有更加深入立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诗歌《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普遍性哲学理念。笔者拟从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入手,探析作者是如何安排诗中的人和景物来突出这一主题的,同时以期能为本诗提供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扩大其理解空间。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1年第3期刊登了谢海华老师对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的解读文章《弗罗斯特并不惆怅》,在文章中,谢老师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概括的诗歌主题“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并不恰当,在他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一首“惆怅”之作,“作者并非如教参所说‘念念不忘’那条未选择的路,而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路倍感欣慰,无怨无悔”.谢老师的这种解读与教参的结论截然相反,虽然新颖,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