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酷爱新闻事业,在省市县新闻单位领导和编辑记者老师的指导下,我采写新闻的能力明显提高,5年获得全国、全省好新闻奖16个(其中,《女麦客王转战陕甘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4年获得了5个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最近,我回顾了自己10年新闻生涯,请教了一些老师,觉得我连年获奖可能与“五个一点”有很大关系。“五个一点”是:多向思维有一点,哲学思想学一点,求实精神强一点,创新意识多一点,无冕王气少一点。 多向思维有一点 多年来采写新闻的实践使我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新闻是历史的记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3.
笔者去年6月初发表在《西安晚报》的消息《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见报稿附后)一稿,在获得全国晚报红塔杯短新闻竞赛二等奖、陕西省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总结这篇稿件的采写经验,我以为关键是真情做笔写心声、即怀着真挚的情感,写出群众的心声。去年5月下旬,我在县农机公司采访,得知申店乡何家营村妇女何俊英买了台联合收割机出省割麦。职业的敏感使我断定这是条好新闻。我顾不得吃午饭,匆匆骑车赶到何家营采访。恰逢何俊英正在家中整修机子准备出征。她快言快语,讲述了她婆家和娘家劳力少,三夏大忙时节往往几昼夜不能合眼,累得她生病打  相似文献   

4.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我同省报一位记者采写的消息《关中田间出现“集团军”》一稿,获得了1992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回顾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通讯员,不但要有学习名家的虚心态度,而且更要有敢与名家争高下的气魄。这样,才能写好稿,出精品。 1992年5月7日,我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女“麦客王”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消息。报道了我县女“麦客王”何俊英带领4位亲友筹资16万元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情况,喊出了农机干部和农民的心声:“农业机械化要走农业机械集团化”。稿件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省农机局领导说:人家一个农家妇女都敢创办收割联合体,咱农机局为啥不能搞机收大会战?事后,省农机局领导总结几年来小麦机收经验,拍板定案:在夏收期间组织千台收割机开展规模机收大会战,探索机械化集团作业的方法和小麦机收配套服务问题。5月25日,我又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的消息,向全省人民报告我省农业机械化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稿件发表后,我激动不已。一则新闻报道,引出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我暗下决心,追踪报  相似文献   

6.
去年初,我随师工作组到某团二连蹲点。碰巧,连长爱茶,看到他请战士喝茶聊天那高兴劲儿,我敏感地捕捉到这茶里的“文章”,以《刘连长的“功夫茶”》为题,写了一篇反映连长借喝茶做思想工作的稿子。此稿很快被军区《人民前线》报在三版头条加了编后发表,后来还被评为当月“优质稿”。回想完成这篇稿子的过程,结合自己担任新闻干事几年来的些许感悟,得出一条小小的经验:要像“品茶”一样写稿。“选”——让稿子的“原材料”独树一帜要泡出好茶来,首先要有好茶叶。同此一理,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首先要选定高质量的素材。高质量的素材往往蕴含着…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9.
刚进军校时,我业余爱好就是读报。每每看到军报、空军报上总有空军一航院“赵光瑞”的字样,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政治部副主任,号称学院第一号笔杆子。二年级时,队里让我担任新闻报道组长,我感到肩上担子重、压力大。业余时间总是拼命写稿。有一次,我将写好的新闻稿去政治部盖章,只见一位上校军官坐在办公室里,由于见稿心切,我就冒昧地进去让他盖章,他仔细地审阅着我的稿子,微笑地对我说:“这篇稿子内容太空洞,你回去再重新写吧!”回去后我才知道那位就是我心中崇拜已久的赵副主任。第二天,我把重新写好的稿子…  相似文献   

10.
作家赵树理有一次下农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小李向这位作家求教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小李的心意后,建议小李写一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子,赵树理看了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了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  相似文献   

11.
业余时间“爬格子”至今有五年时间了。但在省内颇有名气的大报上稿,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1992年12月,我围绕农村怎样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稿科学种田、抓了两篇稿子,结果居然上了陕西报和陕西科技报。1992年12月初,兴平县电台杨希望老师给我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我县南市乡陈良村近年来围绕效益种田,瞅着市场赚钱,在间作套种上大做文章。二是庄头乡马村这几年实行区域种植、专业化管理,从而使全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新格局。同时,他还给我  相似文献   

12.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月23日上午,我无意之中得到了一份材料:《共青团萨噶县委1987年工作总结》。在这份材料中写明:该县由于地域辽阔和游牧式的生产方式,致使大部分团组织处于瘫痪状态,63.7%团员入团后不知道团徽是什么样子。看了这份材料后,我立即就写了一篇批评稿子。没想到当天下午,当我把写好的稿子送到萨噶县委审时,县委书记其美格桑对我说:“你发这篇稿我不反对,只是这种落后状态不只是我们县才有,在全西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说完,他签了字并让组宣干事拿去盖了发稿章。回到驻地,我回味书记对我讲的问题,经过  相似文献   

14.
又接到一包稿子,打开纸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照例是一封求助的信。所以说“又”,所以说“照例”,因为我经常收到这样的“不速”之稿,读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的信。第一行当然是称呼,有称“同志”的,有称“老师”的——真个惭愧,我怎么也有了“私淑弟子”。第二行往往是“您好”两个字,加上个叹号作为一段。下边才是正文。  相似文献   

15.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7.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18.
新闻轻重说     
经验丰富的老编辑眼睛里似乎有杆秤,拿到稿子粗粗一览,便能“称”出稿子的分量。 读到好稿,欣喜若狂,两眼放光,连呼“有分量、有分量”;读到劣稿,则遗憾地苦笑,或曰:“轻飘飘一点分量都没有。”或曰:“蛮好的材料湮没在浮云飞絮中,可惜了!”  相似文献   

19.
“大报稿难上!”这是通讯员们的普遍反映。但是,1989年7月份,我却在《陕西日报》头版重要位置发了一篇并不算小的稿子。许多通讯员问我有什么窍?我总结了一下,认为“花红还靠绿叶扶”。首先,我的那篇稿子好就好在找到了新闻的“绿叶”,即新闻背景,这是重要的。早在那天收麦时,我的堂兄就告诉我,他今年准备缴售万斤粮。听了这话,我心里暗暗攒劲,决心一定要抓住这条“活鱼”。7月1日清晨,当绚丽的朝霞点燃东方天  相似文献   

20.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