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青  傅莉媛  孙海添 《资源科学》2023,(6):1239-1254
【目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生产活动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旨在测度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碳减排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利用碳排放分类、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2019年全国及区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5—2019年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始终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全国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碳排放量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793上升到2019年的0.3861,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160上升到2019年的0.3990。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4119;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3175。(3)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主要受...  相似文献   

2.
参考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考虑碳排放测算精度的基础上,把扣除用作原料与材料之后的能源消费量作为测算工业能源消费净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从人均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净增长率、净碳排放结构、净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净碳排放强度6个角度分析2005—2013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净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变化。引入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结合Kaya恒等式,把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量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净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煤炭消费是能源消费中的主力,工业经济增长是CO_2净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净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证研究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目前的消费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的降低;虽然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投资一直是拉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较低的投资效率证明内蒙古自治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改变;较低的净出口弹性系数说明内蒙古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因此应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相似文献   

4.
林珊珊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3):62-65,69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碳排放量,首先计算出1990—2010年江苏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继而运用因素分解法分析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产业碳排放强度对江苏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产生最大的正面影响,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不稳定且为正面影响,产业的技术效率未得以充分发挥。最后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资源科学》2012,34(1):42-49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③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升高)也是促使碳排放减少(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变化不大,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相对显著,对GDP的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积极财政政策对净出口的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相对显著,对GDP的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积极财政政策对净出口的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梁琳琳  卢启程 《资源科学》2015,37(2):291-298
本文研究了碳排放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问题。论文运用碳夹点方法识别能源消费瓶颈,并通过能源替代确定满足碳排放约束的清洁能源量,最后以我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减排目标为例,基于对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的预测,对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预测碳排放量高于碳减排目标,在清洁能源达到2 466.8万TJ~3 496.2万TJ时,能够实现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碳排放目标。研究发现,碳排放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必须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下才能实现,且关键在于降低高碳能源的比重。能源结构的优化需依据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照由低向高的顺序通过清洁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来实现。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是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将有利于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以及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在测算2000-2011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近似关系来看,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总量变动趋势近似,能源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在脱钩关系方面,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在同年份表现完全一致,且在多数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最后,提出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节能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节能潜力和碳排放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建翠 《资源科学》2011,33(4):640-646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赵欣  龙如银 《资源科学》2010,32(10):1863-187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由碳排放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已经触及农业和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为全面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碳排放分析相结合,建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是主要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是次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277、0.408和0.321;在抑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投入与技术引进为主导因素,非国有经济比重是次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5.262、-1.315和-0.172;最终消费率对碳排放的作用呈倒U型,说明越过最高消费水平,消费的增加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而中国的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尚未显现;此外",软"技术在抑制碳排放强度的作用力度上强于"硬"技术。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95-2000年我国原油产需前景分析及预测戴翎(九江石油化工总厂332004)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原油产量增长缓慢,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原油消费量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产量增长速度。这几年我国原油消费增量主要依靠减少对外石油净出口量来弥补。...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6年版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和水泥生产碳排放模型,选取2005—2014年能源消费数据和水泥产量数据,计算并分析山东省10年间的碳排放量及其特征,并通过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利用2005—2014年山东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燃料、动力类价格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解释能力为0.894 3;其余变量与碳排放均呈正相关,其中人口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碳排放解释能力最为显著,其变量投影重要性分别为1.15、1.14、1.14、1.12和1.12;另外,技术创新、能源消费量、水泥产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上述研究成果,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面临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与未来碳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的双重挑战,采取切实措施减缓CO2排放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本文基于代谢视角,从代谢过程角度,梳理了区域碳排放特征指标和区域碳排放量预测的相关研究;从代谢系统角度,梳理了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碳排放与贸易的关系;从代谢空间角度,梳理了区域碳排放空间格局及演变、碳排放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并综合分析了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7.
梁青青 《软科学》2017,(1):81-84
以1995~2014年农业能源消耗为基础数据,利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规模、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结合计量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1995年为3882.8293万吨,2014年达到8385.9491万吨,年均增长4.15%。农药、化肥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人均碳排放总量、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不断递增。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与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十五”期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十一五”期间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对陕西省2001—2011年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费从2001年的3 033.15万t标准煤增长到2011年的9 760.10万t标准煤,年均增长12.40%;碳排放量由2001年的2 463.30万t增长到2011年的10 567.49万t,年均增长15.68%,其中由煤炭引起的碳排放量占74.67%;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针对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现状,提出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改变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建议,积极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结构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碳排放增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  周跃云 《资源科学》2013,35(2):275-283
应用三层嵌套结构式I-O SDA方法,构建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年-200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行业,碳减排的是能源工业;两时段各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