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两大产业高度相关、深度互补,互动发展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展开系统研究,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和生态群落等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从分立、互动、融合3个层次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影响因素,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两大产业互动作用展开研究,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建立互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DEA作为互动效率的评价方法,并构建相应评价模型;以我国30省市及细分行业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率现状、特征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大产业关联、改善产业资源投入结构、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两者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政府政策、产品研发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等4个因素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规律,将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两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政府政策、产品研发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等四个因素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规律,将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投入,其快速发展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运用1996-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引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直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水平,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其中,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高时,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效率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并分析出各时期的发展特征,归纳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即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基础设施、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等因素,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机理。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和方向,最后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建立多元模型,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是影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省信息化水平较低,未能起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山东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融合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0-2014年浙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行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但融合水平偏低;同时,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由于发展水平及行业特性不同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以信息计算机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偏低,而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水平较高。据此,提出了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分离、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在前后向联系的基础上,制造业结构、规模与技术水平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并利用中国2005—2014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模型对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占比的上升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无显著影响;通过前后向关联,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溢出效应;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结构、规模与研发投入发挥的作用都不显著。制造业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低需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与制造业前后向关联不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不紧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关系及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出两大产业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据此建立了基于DEA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效率评价模型。基于全国30省市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归纳出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效率及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分析了部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效率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中部六省共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不同,主要取决于产业关联程度、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投入水平、信息化水平、城市规模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并倾向于在多样化的产业环境中集聚.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对制造业能耗强度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4-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能耗强度的路径进行研究,同时以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为控制变量,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为调节变量,研究调节变量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降低能耗强度的目的;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完善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和提高能源技术水平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状进行介绍,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空间维度及产业价值链维度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借鉴共生理论,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间的内在关系建立Lotka-Volterra生态模型,通过求解,讨论了合作竞争模式下均衡解的存在及均衡条件,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竞争合作关系的演变中实现相互间的产业引导、产业延伸和产业孵化演变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7.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现有技术创新政策对两行业融合路径尚不明确。为此,基于2009—2018年相关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和动态fsQCA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是多个前因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多种前因组态,单一条件难以产生高融合技术效率;政府政策组合呈现高科学技术支持,非高政府采购的一般规律;高融合技术效率的条件组态伴随时代发展,由“孤注一掷”向“面面俱到”再到“内紧外松”逐步演化。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是否存在协同定位现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市场并未存在协同定位现象,但是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产业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仅在本地市场存在挤出效应,不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具有挤出效应,但周围地区会对本地产业的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降低贸易成本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世界多个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尚未达到制造业发展的拐点,制造业仍是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加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只有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只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发展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的服务型制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迫切要求,并对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重新定义了服务型制造,并建立了服务型制造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融合动因入手,从专业服务分工、技术发展与创新、企业竞争力提升、用户核心需求4个方面对两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动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过程并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即初步互动阶段、深度合作阶段和全面融合阶段。归纳总结出影响知识密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影响因素,即互动融合基础因素、互动融合条件因素和互动融合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如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加强知识技术的人才储备、鼓励装备制造业服务环节外包以及加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