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小说的阅读     
刘曹军 《新疆教育》2013,(14):102-103
小说,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对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作者的情感。阅读时,一般先从了解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分析作者是怎样来写人,进而再研究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写。总之,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然后逐层深入地加以研读,就能较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2.
陈瑜 《语文知识》2014,(1):78-80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是核心内容。在修订过的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它指出,7~9年级学生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审美情趣"。因此,现代文阅读成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中阅读板块的核心部分,评价的目标是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人物形象的赏析是小说阅读考查的核心。高考所选的小说(或小说片段)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这对考生准确、全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一直是稳  相似文献   

4.
晚清至民国初年在时代风云与西方影响的双重作用下,国人被压抑的情感迸发出来,刺激了写情小说的流行;写情小说又反作用于读者,使时人的哀伤、压抑之情在阅读与写作中得以宣泄,并由此获得社会对爱情的同情与认可。在这一历程中隐含了个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的变化,使写情小说具有潜在的情感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文学语言、情感价值等的熏陶,培养阅读兴趣,为他们今后人生的阅读奠基.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即小说单元教学中,抛开小说阅读"三要素"教学法,通过主问题的引领,立足三个视角--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咀嚼文本语言,体悟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命运;还原文本生态,探究小说主旨,升华小说思想,引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小说家与诗人。他以诗的意境写小说,而诗歌中却流露出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文化精神苦闷。深入阅读废名的诗歌和小说会发现其诗歌和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及由此所形成的作品风格方面的联系;二是废名的诗歌是其小说的哲学注脚,而小说是他诗歌所揭示的文学观、人生观的形象解说;三是废名诗歌和小说在情感特征上都充满着悲哀、孤独和寂寞的审美情感底色。  相似文献   

7.
郭颖 《语文天地》2013,(12):23-24
阅读和欣赏小说,不仅可以增强我们认识社会人生、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还可以提升我们写人叙事的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资源,有意  相似文献   

8.
写梦小说是唐传奇中的重要部分,写梦小说中幻化时间的存在,使作者对时间的虚构夸张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呈现出“有意为小说”的叙事谋略。本文以幻化时间为基础,探析唐传奇写梦小说中幻化时间与人间时间的反讽性对比型的基本结构,幻化时间对人间生存的时间状态的改造、伸缩和反讽,以及当幻化时间受到人间时间的介入时所表现出的叙述者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关注,从而证明唐传奇写梦小说对幻化时间的着意经营,开启了一种以个人命运为中心的叙事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李传锋是国内较早具有生态自觉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直接写人反映时代社会的变革到写自在性的动物以折射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丑陋,再到注重写自在自为的生态动物小说。其生态动物小说主要通过塑造自在自为的个性化动物形象,反映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境况下,野生动物艰难生存的悲剧命运,蕴含着深沉的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态审美追求。这种创作观念有助于克服“文学是人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0.
如何写小说     
题目虚构小说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商议小说的人物、情节。然后可以选择以下一种活动:(1)每个人各写一篇,由大家评议,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大家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挑出来,改造一下,拼凑成一篇完整的小说。(2)由一人起头,然后大家依次接下去。(原人教版)老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阅读小说,可是一遇到要写小说的作文题,他们却犯难了,不知道怎么写。学生:老师,您真说到我们心里去了。那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怎样写小说呢?老师:好啊。其实写小说并不难,关键是要弄清楚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写小说的技巧。小说的三要素是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小说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去洞悉人情冷暖呢?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阅读的过程,即:你是怎样读出哪个结果的。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方法"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呢?  相似文献   

12.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也是1 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两位女性爱米莉亚·赛德立和瑞蓓卡·夏普的命运,折射出从摄政王时期至维多利亚前期英国上流社会生活、思想、风貌的宏伟全景,揭示出英国社会"名利场"的实质。而小说中表现出的殖民意识也格外引人注目,他者在小说中若隐若现。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术语。在后殖民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人则是"他者"。他者的概念实质反映了西方人那种欧洲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后殖民  相似文献   

13.
情感的错位是小说得以发展的动力,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正是借助这种错位让散文化的笔法最终以小说呈现。作者通过四次错位让读者在一次一次的情感失落中感受"我"对说书人悲苦命运的同情和对说书职业的热爱,引导读者体验人生的卑贱与杰出、短暂与永恒。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海岩的小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在现在这样一个日益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人们已不知爱为何物的社会里,他为我们精心打造着唯美的爱情童话,给我们以无尽的憧憬和遐想。海岩的作品有其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爱情 案件"的"海岩模式"。爱情与死亡是海岩作品永恒的主题,有了"死亡","爱情"才变得节外生枝;有了"爱情","死亡"才显得凄美动人。美丽的开始却注定着悲剧的结局,而悲剧的存在是因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则来源于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杨劲平 《考试周刊》2008,(52):118-119
在一次"创作与批评"座谈会上,沦陷区作家关永吉如此发问:一篇小说为什么必须集中、单线地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发展,不允许散漫的结构呢?他说:"我们是生活在这么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许多有着关联的事件写在一起呢?那不是更能使一个故事‘立体’么?"他的发问从某个角度昭示了当时时代对新的小说艺术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小说阅读重在情感线索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与小说人物同喜同悲,表明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实现与小说作者以及小说人物的深层对话。小说情感的梳理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切入,把握情节发展,品读人物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体会细腻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理论家杰克·韦伯在论述小说创作的开头时说:"写好第一句、第一段,这比什么都重要。"可见,一篇作文的开头至关重要。古人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凤头赢得百媚生",特别是对写作时间和阅卷时间都非常有限的考场作文,开头是否漂亮,直接关系阅读老师对整篇文章的评判。若能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凤头",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在众多作文中脱颖  相似文献   

19.
夏天敏是一位写农村题材见长的作家,他的一系列作品已经得到了文艺界的认同,他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蕴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元素,着重探讨人的命运和遭遇。论文力图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夏天敏小说蕴含的悲剧意蕴的分析,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书写苦难和悲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无名氏小说中的生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名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他以孤高的沉思、高超的技巧、充满个性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在小说主题意识上,他自觉追求对"生命玄机"的探索,投身四十年代的人性批判、文化反思的主潮,忧虑着人类生存的命运,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内涵。他推出的惊世骇俗的长篇小说《无名书初稿》前三卷(《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为四十年代文坛射出一束强光。无名氏以生命这一哲学上的重大问题为其作品主旨,用他丰富独特的生命体验拥抱生活。他写自我又能超越自我,把理想寄托在其笔下人物印蒂的身上,让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