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3,(10):20-21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定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国际方面,关于《马关条约》的纷争,主要集中在割让辽东半岛的问题上。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俄国政府就正式向法、德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为什么“干涉”?日本为什么“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呢?俄国是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同英美等列强竞争,企图通过进一步扩大领土的办法来弥补经济力量的不足。列宁指出:俄国“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对…  相似文献   

2.
“三国干涉还辽”,使德俄法在极其矛盾的心态中联系在一起,迫使日本把已经割让到手的辽东半岛退还中国.此事件之成功不仅对欧洲国际关系影响深远,而且对远东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中国满洲成为日俄争夺的主要目标和在中国攫取利益的一张政治王牌。“满洲”问题不再是中日俄三国之间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较量的一个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败后日本要求清政府割占辽东半岛给日本,这引起了俄、德、法三国的不满,三国决定对日采取干涉。最后,三国干涉成功,日本同意把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但要求一亿三千万两的赔偿金。  相似文献   

4.
中日甲午战争后,发生了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本文对于这一事件的经过及影响,作一简要地叙述。一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向来狼狈为奸,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正是在列强的支持和怂恿下发动的。现在,俄,德、法三国竟不惜为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而联合对日干涉,它们意图何在? 俄国是“干涉还辽”的为首国家。它的经济实  相似文献   

5.
管琳 《时代教育》2010,(6):64-64
宗教,在辽朝兴衰成败的二百余年间,一直深度渗透于辽王朝的各个领域之中.无论是政治、军事、生活、习俗,还是文化、艺术,辽代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其相应领域发生着或多或少联系和影响.辽代乐舞作为辽代文化艺术领域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艺术种类,与辽代宗教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为影响.本文在总结辽代宗教文化与辽代乐舞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简要地概述辽代宗教文化与辽代乐舞文化的三个突出"共同点",力图从宏观上分析辽代乐舞文化与辽代宗教文化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霸权主义国家常常借口"人道主义干涉"对别国内政横加干涉,造成"人道主义干涉"长期被滥用、被误解.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在此方面的实践不断增多,很多相关的研究得以展开.对于"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国际法学界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限制"人道主义干涉"的适用和保证"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郑强 《现代语文》2007,(11):27-27
元代修撰的《辽史》、《金史》、《宋史》中的"文学(艺、苑)传记载了三国文学各自的发展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者加以比较,探寻出其中的一些异同和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国际关系中,英国对远东事务从不放弃插手的机会,但对甲午战争相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却出人意料地表现出所谓“中立”,英国政府究竟对此持何立场,本文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光的干涉"是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有关"光的干涉"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1.干涉条件的分析 两列光波在空中相遇时互相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叫做光的干涉.两列光波要产生干涉,它们的频率必须相同,而且相位差要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了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方震孺入辽、事辽、离辽的功绩与原因,从方震孺临危受命,到前线了解军情,化解矛盾,并成功招抚祖大寿为我所用,成为辽军主力,驻守宁远城,方震孺实现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策略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试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史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的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地处两大化区的交界地带,其化特征既受到东北化区的影响,又受到海岱化区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化面貌。相对来说,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与山东半岛的联系更为密切,两地从公元前4500年左右就开始了化上的交流。这种化上的交流随着化的演化不断加强,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已成为海岱化区的一个化小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与山东半岛地区的化交流不仅促进了该地史前化的形成,而且对历史时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大连(旅顺)史在中国东北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连、旅顺地处辽东半岛的南端 ,并与山东半岛遥遥相对 ,形成扼守京津塘地区的咽喉要地 ,是古代中原地区联接东北地区的大陆桥。近一百年以来在大连地区发现了众多的考古文化。无论是远古、古代、还是近现代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均发生在这一地区 ,并与东北各历史时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考古发现 ,简述大连旅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地区的先史文化,存在着三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种是分布在沿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丘或崖壁上的贝丘遗址,一种是用石块有规则的砌成台阶形的积石墓(又称积石冢),此外,还有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大石棚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历史绝对年代,大致在距今3700年~5000年之间。研究辽东半岛的上述三种文化现象,对于理解和深入研究辽东半岛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显要,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其境内山地与江河纵横交错,构成了天然的水路交通网。高句丽人精心选择山河险固的要地,修筑了坚固的山城堡垒,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使得辽东半岛地区成为高句丽后期重要的战略防御缓冲地带和战略物资储备的重地,同时辽东半岛地区的山城作为高句丽后期的政治中心——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在抵御隋唐中原王朝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5.
燕辽东郡东界达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由郡名演化的地域名辽东,最初即包括大同江以北。魏晋至唐,辽东作为地域名内涵在逐渐扩大,包括整个大同江流域,甚至是高句丽政权的所有辖区。高句丽人也称自己的国家所在地为辽东。  相似文献   

16.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辽河水系与黑龙江水系南北呼应,是东北地区两条最大的水系。辽河干流总长度为1 39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辽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三大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而且流经丘陵、平原、沙漠、湿地,最后注入渤海的辽东湾。从辽河流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来看,其早期族群文化遗迹的地理分布大体是按照西辽河、东辽河与下辽河流域三个区域展开。辽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黄河流域和燕山地域的夏商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有着悠久而又成熟的文明形态,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17.
蒙古征服朝鲜半岛后,高丽王朝被纳入元之藩属体系. 高丽通过政治联姻、贡献方物、提供军事援助等方式,缓解元朝对高丽的政治压力. 元朝对高丽进行封赐,双方宗藩关系逐渐成为定式. 元末,双方宗藩关系破裂,高丽王权得到强化,并趁机控制鸭绿江东岸的缓冲地带及占领双城、婆娑府一带女真族活动地区. 明初,高丽与辽东各方势力存在着复杂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 本文以高丽随元南征( 1354年)至恭愍王被弑(1374年)为时间段限,梳理这20年间在辽东地区高丽与元廷、明政府及辽东故元势力之间的交往事件,分析中朝关系变化对辽东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国人对先进兵器的需求,有了事关国运家邦命运的迫切性。外来火器,在明末辽沈战场上发挥了举国震惊的威力,也受到具体操作者素质、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清代通俗小说的描写却依旧承袭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中的法术,叙事偏重在以辉煌的结局强调宝物的威力,缺少一种战争工具本身的技术性展示。小农经济下的平民心理,考虑的依旧是眼前易于操作,并不真正关注具体操作过程和操作者素质,把事情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同时,将宝贝兵器视为百试不爽的万能法宝,也极为形象地状写出人们受到时代、观念积习的限制,在先进兵器期盼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渔业始终是史前时期辽东半岛重要生业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专业捕捞工具。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因时地不同,渔业水平具有不平衡的特征。青铜时代以降,渔具与作业方式日臻成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海上捕捞,使渔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使是在农业产品较为充足的时期,渔业仍是重要的补充。虽然环境因素制约着渔业生产,但渔业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态势,成为农业的重要补充或主要生业。  相似文献   

20.
登州位于山东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险峻,为历朝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其位置与辽东半岛形成掎角之势,成为巩固京师的重要地域.登州在明朝的的海防建设与此时倭寇的进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倭寇在山东的抢掠行为日趋猖獗,大肆的烧杀抢掠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登州的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