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刘宷,字道源,一字弘道,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少时流寓都下,遂为开封人。历任州县官,宋神宗赵顼时官至朝奉郎。善画鱼,有论者谓:"虽风萍水荇,观之活动;至于鳞尾性情,游潜回泳,皆得其妙。"《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30件,传世作品有《落花游鱼图》《春溪鱼藻图》《群鱼戏荇图》等。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美好的寓意,"鱼藻图"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究其原因,鱼生殖繁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福泽绵绵""多子多孙"的含义。在民间更取鱼的谐音"余",  相似文献   

2.
邓拓与《潇湘竹石图》据古书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共两幅,一幅是《枯木怪石图》,一幅是《潇湘竹石图》。人们喜爱苏东坡豪放的诗词,更青睐他潇洒的丹青。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两幅绘画作品更显露出不容忽视的价值,更何况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在抗日战争期间流失到...  相似文献   

3.
《雪夜访普》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3.2厘米,横75厘米,为明朝书画家刘俊所作。在中国书画史上,有关刘俊的记载不多,只在《明画录》、《无声史诗》与《画史会要》中有过有限的几句,知道他字廷伟,善山水,入能品,人物亦佳。该图款识题有锦衣都指挥刘俊写。据此有人便疑其人品。但在明代的宫廷画家一律编入锦衣卫,  相似文献   

4.
刘泾(约1043—约1100),字巨济,一字济震。简州(今简阳)人。北宋文学家。历官经义所检讨,太学博士讲诗、知州、职方郎中等。著有《西汉发挥》、《成都石刻总目三帙》、《云阳集》、《刘泾文粹》、《前溪集》等。“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邓椿《画继》)。 刘松老,刘泾之子,字荣祖。书学米芾,画宗苏轼。运笔清拔,善画墨竹,尤精林竹,其枯木竹石,笔力跌宕,亦善山水。据《画继》载:《成都佛印掌骨记》题名米芾,实为荣祖所作。  相似文献   

5.
正倪瓒(1301—1374),是元代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他的山水画笔法疏简,格调天真,淡泊宁静,开创了一代新风,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他的画大多描绘的是太湖一带的山水,构图取"平远"之景,景物稀少,善以枯木、竹石、茅舍、溪流、山坡为描绘对象,多  相似文献   

6.
<正>刘松年是南宋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在人物、山水等多方面皆有成就。他师法张敦礼,为李唐再传弟子,画面风貌与李唐接近而精细过之。在其传世作品中,除著名的《罗汉图》外,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四景山水图》。《四景山水图》分为游春、纳凉、赏秋、观雪四部分,画法严谨细密。画家将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匡庐图》荆浩,五代后梁画家,擅长山水,坚信"师造化"的传统,形成笔墨并重的绘画风格。《匡庐图》是一幅表现中国北方山川壮丽景色的全景图,画中用造型和构图塑造出山势险峻  相似文献   

8.
明代仇英是中国画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他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文章对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进行了还原历史性的分析,帮助艺术接受者更深入地了解仇英的仕女人物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9.
骷髅幻戏图     
正李嵩(1166-1243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宫廷画家。据明朱谋垔《画史会要》记载,李嵩年少时曾经当过木工,后来被著名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随其学习绘画,深得李从训真传。尤其擅长界画,于光宗、宁宗、理宗三朝时为画院待诏。曾作《服田图》十二段,描绘水稻从种植至收获的过程。又有《宋宫观潮图》,摹写钱塘江潮,颇为壮观。有扬眉庵为他题画。但李嵩最著名的画作,却并不是《宋宫观潮图》,而是《骷髅幻戏图》《货郎图》和《西湖图》。由于中国历史上一直重视文人画,所以对李嵩这样的画家一般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0.
冬日婴戏图 [南宋]苏汉臣 在宋代,以儿童为题材的风俗画甚为风行,如南宋的苏汉臣就不但名扬当时,而且有许多作品传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今天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秋庭婴戏图》、《冬日婴观图》、《婴儿斗蟋蟀》等,皆取材于儿童,所画儿童天真憨厚、活泼可爱。 苏汉臣,南宋画家,开封人,宣和(1119-1125年)年间画院待诏,善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尤其以画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挑担著名,笔法工整细劲.国妇女“能得其闺阁之态”,画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其子苏晋卿、苏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2003年高中《中国古代史》第64页有一幅《女史箴图》局部图(如右),上面的文字为:“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让人难以理解。翻阅资料,发现这是由于对图片截取不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孙恒振 《历史学习》2005,(12):22-22
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标出黄河流向的地图共有35幅。在这些图中,最明显的是黄河入海口的变化,北宋之前黄河的入海口均在渤海,北宋以后至1855年在黄海(古代称东海),到1855年又回到了渤海。初中《地理》第三册曾提及“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却对黄河改道的流向没有说明,那么黄河改道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泥沙难以积存。因此,古今河道变化不大。黄河的改…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中,配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见图1)。该插图描绘的场面是一侍女在为另一女子梳妆打扮。画面左侧有"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字样[1](p.58)。这幅图使用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14.
一位多年投身老舍研究的学者深深感慨:画家让您从画中看到“文字”,老舍让您从文字中看到“画”.老舍先生对国画的青睐在中国文坛一直被传为佳话.1981年3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就登有《老舍爱画和胡挈青善画》的小文,颇具情趣.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也曾回  相似文献   

15.
东坡笠屐故事作为绘画题材,成为《东坡笠屐图》,繁而不衰,为历代画家所喜爱,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或工笔淡彩或白描抑或是写意表性,又有兼工带写,来表现苏东坡的闲散与野逸,笠屐故事已成为传统绘画题材上的一大亮点。在三苏祠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木板刻画、拓片、砚台线刻图及画家的手笔《东坡笠屐图》共计10余幅,现对笠屐图的背景、鉴析题跋、分类以及笠屐图广泛流传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以扬东坡之韵事,传东坡之旷达情怀。  相似文献   

16.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楼,是该图形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反映,而不是对北宋东京外城上那座上善门的机械摹写。“上善”一词典出《老子》,体现了道家的比德观念。宋太宗以“上善”为城门赐名,主要出于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7.
以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的山水画论和其代表作品《匡庐图》为切入点,探讨荆浩对于中国山水画在理论和技法两方面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明清时期,画家辈出。他们不仅善书法、工诗词,而且人物、山水、花鸟画样样皆能。清初的王时敏便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今江苏太仓人,系山水画"娄东派"创始人,著有《王烟客集》《西庐画跋》《烟客题跋》等。他的作品追求古人法度,仿古变古是其主要特征。王时敏所作《端阳墨花图》,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画上有其款识曰:"丁酉重五戏墨,西庐  相似文献   

19.
羽菡 《中文自修》2010,(3):48-49
石涛是明清时期的杰出画家,善山水,兼擅人物、花果,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创造活力和艺术个性的天才人物。他提倡不拘成法,勇创新法,“我自用我法”,他的经典著作《画语录》堪称绘画美学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20.
文艺万花筒     
《现代语文》2005,(6):20-21
●4月10日,上海华山医院得到证实,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逝世。陈逸飞日前在浙江富阳导演影片《理发师》,4月6日突发疾病,被送到上海华山医院治疗。陈逸飞是浙江镇海人,1964年出生,以善画江南风情的风景人物而蜚声海内外,作品被广泛收藏,并在海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他的油画《浔阳遗韵》曾创下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最高拍卖价。陈逸飞也涉足影坛,拍摄过多部影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