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允许我妄称一次自己是个读书人吧。事出有因,《中国图书评论》约我写一篇关于自己与一本书的小短文,这样我就必须以一个读书人的角色来说话,否则便无法落墨了。是为缘起。我要谈的是《文心雕龙》这本书。关于《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性,它颠扑不破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也许是孤陋寡闻,"新闻发现学"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从《怎样发现新闻》这本书里看到。这本书冠名《新闻发现学》未尝不可,也许这样就可能多了一些中国式教科书的气息,但不太通俗的学术概念包装起来的书让人难读。这本书的作者潘堂林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他从一个新角度为传统应用新  相似文献   

4.
周泽新 《青年记者》2009,(19):90-90
也许是孤陋寡闻,"新闻发现学"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从《怎样发现新闻》这本书里看到。这本书冠名《新闻发现学》未尝不可,也许这样就可能多了一些中国式教科书的气息,但不太通俗的学术概念包装起来的书让人难读。这本书的作者潘堂林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他从一个新角度为传统应用新闻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应离师的出版文丛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面世了.他打电话给我,要给我送书,请我这位留校"守业"的学生存念指正.我从他手中拿到这本五十五万宇之多,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皇皇巨著,不禁百感交集,心绪万千.我是十年前考入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硕士生的.报考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对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群体慕名已久,对应离师的为人为事为学佩服之至.知道他是闻名全国的编辑学者,一直醉心出版史研究.一部八卷本、三百二十多万字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一本三十多万字、贯通二百年的《中国期刊发展史》,足以说明他在出版史研究上的噫匠经营"和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6.
周亭 《当代传播》2001,(4):21-23
2000年3月,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方汉奇先生的著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这本书收录了方先生21篇学术文章,是他从有关中国新闻史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版块:第一,中国古代报纸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中,方先生提出的观点“《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二,中国近代传播思想、报纸和报人。包括对《京话日报》和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的个案研究以及对章太炎、邵飘萍、成舍我、鲁迅等新闻史…  相似文献   

7.
1996年地《绘画中华文明史》(以下简称《绘》)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此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曾就《绘》的形式与内容发表评论。韩国一份期刊的校园专栏也介绍了这本书,说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韩  相似文献   

8.
巴托·托马舍维奇是中国出版界的老朋友。他13岁参加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成为铁托游击队中的一员。他随军转战,经历生死战斗,战后进入南外交部,后又转到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他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生死巴尔干》。这本书回忆了他战斗的一生和叙述他对历史和现状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对出版界的深厚情谊。 我在工作中同托马舍维奇交往较深,他要我为他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这本书已出版了英文版,他在书的前言中多次提到我。他说:原来许力以“跟我一样,  相似文献   

9.
从“神实主义”说起 第一次听说《炸裂志》,还是在2011年,我对阎连科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问他《四书》(这部书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内地出版,但有繁体字版)之后的新作。阎老师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内容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而且这本书是完全按照“神实主义”观念而写的。对于这个观念,我更不陌生,  相似文献   

10.
我拿到李频先生主编的《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No.1——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以下简称《报告》)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首先是惊喜。中国期刊业这些年蓬勃发展,终于有了一份自己的行业发展报告,而这将是一个好的开始。其次,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李频先生是中国期刊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多年来既致力于学术研究,义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发展变化。这本书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红尘 《编辑学刊》2007,(1):62-66
在我国的期刊市场上已经发展起来一批具有集团化经营能力的期刊社,比如《读者》《知音》《时尚》等.而《时尚》杂志集团率先在中国实现的集团化、产业化经营策略,为中国的期刊杂志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绘画中华文明史》出版了,作为作者之一不敢说它有多大的成功,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得留待时间来检验。不过,但凡好书面世,它潜在的读者效应总会显露端倪。一位史学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要把《绘画中华文明史》送给在日本读书的儿子。另一位研究员也将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即将赴加拿大求学的女儿,他在扉页上加题了“祖国  相似文献   

13.
提到老上海的风情,就会想到旗袍、百乐门、霞飞路、月份牌广告……这一切都可以在一本《良友》画报中寻踪觅迹。《良友》画报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有人说它是一本时尚刊物,也有人说它是一本新闻画报,其内容包罗万象,说它是一个时代的镜像也绝不过分。它的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销量仅次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良友》画报的发行经营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作为一份视觉性期刊,它在审美品格上也是意识超前的,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对时代的文化和大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5.
“读者是期刊的上帝,读者供养了编辑。”这句话所强调的自然是读者对于期刊的重要性。一份期刊的成败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读者数量的多少,这对于期刊的经营来说是不错的。然而,当民国时期从事过期刊编辑的人提起这句话时,却隐匿着编辑为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使期刊走向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对于出版巨人胡愈之来说,编辑出版期刊是他一生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建国初期创办《新华月报》外,胡愈之的办刊活动主要集中于1914年到1949年的30多年间,曾先后主编、创办《东方杂志》、《世界知识》、《月报》、《风下》等10多种期刊,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作为一个深谙办刊之道而又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大家,胡愈之不  相似文献   

16.
“知识林”     
《世界之最》一书出版后,获得了江苏省颁发的奖品。后来它还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书展”上展出。这本书的作者叫王林绪,是江苏徐州中学的地理教师。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140万字的科普读物,出了16本书,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了600多篇文章。王林绪的这些成就是跟集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江波博士以山西省为例,撰写的《黄土高原贫困县类型划分与脱贫对策》一书,出版发行已经两年多了。我特别关注山西的扶贫工作,读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但没有见过一本像这样下功夫系统研究山西扶贫问题的书。读了这本书,受到了不少启发,感到它对山西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四个“第一”。1 在山西,它是第一次把扶贫工作提到理论高度、世界高度认识的书我们山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与全国一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扶贫问题,一度成为报刊、杂志的热门话题,但多偏重于工作研究和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协作会8月5日至8日在吉林市举行。《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40多家新闻专业期刊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认为,全国各地新闻专业期刊通过协作会的形式每年聚会一次,交流办刊经验,探讨办刊规律,是很有益的。本届协作会主题为“新时期新闻专业期刊的历史责任”。会议代表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结、回顾了两年来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在办刊与经营方面进行的尝试、创新,分析了新闻专业期刊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并就新闻专业期刊…  相似文献   

19.
何长凤教授编著的《贵阳文通书局》一书在我案头已有大半年时间了。封面古朴、版式疏朗、印制精良,我是十分喜欢的。这是由贵州教育出版社梁茂林先生也是本书的责编寄赠的。梁先生附了一纸短信,他说:“贵阳文通书局在中国出版史上存在过41年,也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传承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它被尘封了,被忽略了。”因此他希望“能为此书发  相似文献   

20.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