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一、搭建生活的舞台,让学生感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见,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应扎根在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把学  相似文献   

2.
学生写作文主要有三大难:一是不爱写,二是没东西写,三是不会写。要解决这三大难题,首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树立新的作文观,即“发挥作文潜能,视写作为创作,区分作文素养与作文应试”,然后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逐步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最终让学生感到“作文易,易如翻手掌”。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皆视作文为“憋文”,对作文持畏惧心理,作文质量低劣,这已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什么事都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新颖、活跃的激因,控制其情绪,激发其兴趣,学生就会进发出乐于作文的智慧火花,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作文愉快教学法的产生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教学中,教师把作文指导的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使学生产生写好作文的愿望,让学生乐中学写,由兴趣进入作文,消除惧怕心理l让学生在创设的愉快情境中,感到既有写作的材料,又有作文的快乐。要使学生在快乐中作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固定模式,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生视作文为负担,一提到要写作文,便产生“厌烦”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深感学生产生“厌作”、“畏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强迫他们表达自己无动于衷的事物.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注意激发兴趣,优化学生习作心境,优化作文指导过程,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一、激发兴趣,优化学生习作心境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作文教学中,正是利用这一点,抓住时机,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克服“厌作”、“畏惧”心理.其方法有三.①针对学生习作信心不足而产生  相似文献   

6.
贺连邦 《青海教育》2010,(11):30-30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半边天”,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是起步阶段,是“习作”阶段,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常常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写作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可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随文练笔,让学生在被欣赏、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5,(Z2)
◆个人名片:小学高级教师,2000-2005年海淀中心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所带班多次荣获校级优秀班集体称号。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辅导学生作文参赛多次获奖。◆“放胆”言论这是清华附小的学生第一次参加《新作文》组织的“放胆”作文大赛,学生们参赛的积极性很高,从一篇篇激情飞扬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们的思维在飞。这次征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让孩子们那超乎大人的想像力有了用武之地。《新作文》杂志为孩子们创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我们确定了自主作文的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建构“以生为车”的理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搭建自主作文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进取、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作文。怎样将“快乐”与“作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喜欢作文,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觉得只有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从心坎上认同作文,喜欢作文,才能真正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快乐作文“六步曲”。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每逢作文课,学生或愁眉苦脸,无可奈何;或一筹莫展,叫苦不迭,视作文为“憋文”。纵观学生作文难、教师指导难的作文教学现状,笔者以为实质上是教与学的脱  相似文献   

11.
常荣杰 《学周刊C版》2014,(8):172-173
“绿色作文”来源于“绿色食品”的概念.“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健康食品。从这个概念延伸开来.“绿色作文”意味着没有矫饰,没有大空.没有各种条条框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化.放松学生的精神.使学生的作文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各种情感和思路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是“绿色作文”的本身意图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少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就“作文难呀”地叫苦不迭.怕写、不会写、不爱写,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事实上.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作文的内容空洞乏味:二是套话、假话多.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更乏童心童趣;三是错别字和语病多,作文中使用文字的基本功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不怕作文并对作文有兴趣.使他们能选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文从字顺地作文.  相似文献   

13.
“小作文”之“小”,并非指文章短小,而是指平时由教师自主安排训练的作文。其特点是:教师自由布置,学生自主写作,批改简单快捷。相比“大作文”,许多语文教师更喜欢指导学生写“小作文”。如果说大作文是“米饭”,能让人吃饱;小作文则是“水果”,让人更有营养。“大作文”训练中读不到的佳作,在“小作文”中却常能见到。为“小作文”正本清源,完全可以让“小作文”收获“大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善读、爱写、能改。要想使学生爱作文,首先让学生喜读爱写;要想使学生作文有特色,必须让学生善写会改。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定”、”造”、“引”、“导”、”改”、”评”。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怕写作,这是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学生视写作为负担,写作文是老师“要我写”,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写作,写作水平怎么能提高呢?学生只有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激发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在这方面,我谈一些个人多年来作文教学中的肤浅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姜秀琴 《生活教育》2013,(2):109-1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往往能反应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可学生常常是“作文作文.一见头疼,想了半天,一句不成”,不少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好不容易“挤”出一篇作文来,也经常是内容空洞、人云亦云、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在的学生 对写作兴趣索然,视作文为畏途,“谈作文而色变”。写作文时 常常冥思苦想,落笔千斤,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甚 至有的语不成句。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呢?如何才能 让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乐于表达 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在一年级激发学生的说话、写话兴趣’乐 于“吾手写吾心”。根据低年级孩子爱好绘画的年龄特点’我们 把绘画与写话进行融合,把“采蜜集”变形成“绘画日记”。从而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真正做到“我 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相似文献   

18.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真实感受。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许多学生惧怕甚至厌倦写作文。问其原因,则说是无东西可写,更不知从何下笔,脑子中或空空如也,或纷乱如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科学、新颖和带有灵活性、启发性的教法,引导学生积极写作,真正让学生变“苦作”为“乐作”。  相似文献   

19.
缪群 《成才之路》2009,(24):39-39
偶然间听学生晃着脑袋念念有词:“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咦,这学生挺有才的,为什么会觉得作文难呢?凭着我对他们的了解,难于作文无非是: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无所适从。长期的厌烦写作心理。以及懒于看书读报、动笔等不良学习习惯是学生写不出文章的关键。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变痛苦地“挤”为痛快地“写”,让我们的作文效果也来个“大变身”呢?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在困扰着广大语文老师,“怎样教好作文?怎样让孩子对作文不再惧怕?怎样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成了广大语文老师一直探索、盼望能够解决的“大难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尝试着在小练笔上下大功夫,精心设计小练笔,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们的习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用“小练笔”解决了“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