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作人主要是从民俗入手研究日本文化,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少有人比.他的研究并非仅仅出于兴趣,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日本民俗的考察和研究来挖掘其中的有益因子,从而为构建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思想和民俗趣味。周作人的民俗趣味深受柳田国男的影响,他曾把柳田国男视为给自己的思想体系极大影响的少数杰出外国思想家之一。因此两人在鬼怪方面也有着共通的认识。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受两国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两人的鬼怪思想又各有其特点,内涵方面各具其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思想和民俗趣味.周作人的民俗趣味深受柳田国男的影响,他曾把柳田国男视为给自己的思想体系极大影响的少数杰出外国思想家之一.因此两人在鬼怪方面也有着共通的认识.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受两国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两人的鬼怪思想又各有其特点,内涵方面各具其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懂得"日本文化且偏爱日本文化。这一方面表现出日本文化与周作人性格心性的深度契合,同时,日本文化对周作人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日本本土文化对周作人的吸引力;二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延续;三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一种希腊精神,为其建构"全生活"的理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药味集》是周作人"落水"后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内含作品集、日本民俗和文化的介绍和看法。文章试通过分析《药味集》的文体,探究其独特的文体创造和背后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喜欢"谈鬼",他用"流氓鬼"和"绅士鬼"为自己矛盾的灵魂画像;因推重民俗文化、喜欢"俗趣"而对民俗鬼"情有独钟".周作人"谈鬼",既为自娱和娱人,也为探究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透过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紧张时期发表的对日本的批评中民族立场的表层,分析隐含在周作人思想深处的日本文化立场和关于民族气节的认识对周作人日本认识的影响,揭示其日本认识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时期,曾发表了大量日本批评和日本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体现了其日本认识。周作人执着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往往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找对日本的政治行为的解释,这使他的日本认识显示出文化批评视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作为谙晓中日两国文化的学者,对日本的研究虽无系统的理论,但处处有真知灼见。本文以周作人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为中心,进一步解读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日本及其国民性的分析与评价,以求为今日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几位西方学者的民俗学理论,对周作人民俗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客观的评定了周作人对我国民俗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美学熔为一炉,凝聚着日本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日本通,周作人对日本茶道情有独钟。日本茶道触发了周作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对其生活观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的附逆是其一生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于周作人附逆的史实梳理和心理探究,也是周作人研究的重要方面。周作人的附逆暗含着微妙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形势判断的失误和文化选择的保守使得他坚持个人主义而远离了集体和大众,欲超脱现实政治而实陷于政治泥淖,而其文化心态中的儒释之学及对日本文化的钟情,奠定了他附逆的思想和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美学熔为一炉,凝聚着日本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日本通,周作人对日本茶道情有独钟.日本茶道触发了周作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对其生活观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很少谈及日本和日本化,周作人一生把日本化当作研究对象。探讨二在异化选择上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鲁迅和周作人,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异化的选择与研究、交流与传播,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对"儿童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日本不论是儿童文学创作还是儿童文学研究都领先于中国。周作人回国后前十年对日本儿童文学的译介,尤其是发表在《绍兴教育会月刊》上的三篇译文,分别从趣味性、玩具、儿童争斗等方面探讨儿童教育,为其在"五四"时期提出"儿童的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周作人的一生中,日本文化始终受到他的由衷偏爱。对他来说,以"人情美"、诗意、幽默感见长的日本文化堪称完美。然而,正是这种偏爱使周作人放弃了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文化辨识力与批判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略、大肆诋毁中华文化的严峻现实,周作人从最初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转变为三缄其口、退避三舍。最终,周作人放弃了民族气节,沦为文化汉奸,并因此受到了历史的审判与惩罚。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学中,民俗叙事和家园意识是作家们通常表现的两个重要主题,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旨归.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等人,直到二三十年代的废名、沈从文和老舍等人,他们都钟情于对民俗的叙写,以此来寄托他们深厚沉实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的人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仅引述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作为“灵肉一致观”的代表。通过研究,有以下发现和结论:首先,周作人虽最先接触到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灵肉一致”的文学史观,但在《人的文学》中周却将厨川I所推崇的“灵肉一致”的代表——“惠特曼”改换为“布莱克”,此改动折射出灵肉问题上布莱克之于周作人的重要性;其次,周的“灵肉一致”思想更直接地受到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结婚》中《恶魔之声》的启发;再次,周对布莱克“灵肉一致”思想的接受,是建立在对其“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的理解之上;最后,周也对布的灵肉思想进行了选择性的接受,即消除布氏思想中的神秘气,反增灵肉思想中的启蒙性。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许多学者从其人格、文学成就等方面都对他作出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了解周作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周作人晚年的经济状况有据可查,对周作人的收入和开支进行大致的盘底,可以使人们对周作人的晚年生活状况有更直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