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其核心价值在于塑造人、发展人。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就越大。”这就昭显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当前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不讲文明,没有礼貌,理想淡漠,心灵脆弱,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2.
“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在今天,他的思想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指导着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就说过:“德不孤,必有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有德行的人才能有好朋友,学生首先应当加强“孝、悌、信、仁”等品德修养,“有余力,则学文”。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重点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到了近现代,人们更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视为成功的今天,教育的功利化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4.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德育工作为“五育之首”,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语文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篇中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该文从《弟子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研析了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许多相关观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8.
学会感恩     
近读《弟子规》,感慨万千。 《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全文虽只有300多句,1000余字,却是从儒家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优秀传统呢? 一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一部《论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其核心当然也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教育家非常重视德育,古代的卓越人物更是重视自己思想品德的培养。《论语》中大部分内容谈的都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话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段话明确地把思想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把学习《六艺》放在第二位。  相似文献   

11.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12.
周旋 《华章》2011,(29)
《弟子规》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之作,它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本文将阐述如何运用《弟子规》思想启导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3.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倡导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能学习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社会环境里,确立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中学德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和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科…  相似文献   

14.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余力"才学习文化。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精华部分,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下来.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其内容也相当丰富,本文仅就此问题做一粗浅探讨. 强调思想教育孔子向来主张教书育人.他认为治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做人.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把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恭敬兄长、说话谨慎可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放在第一位,在实践之余,再去学习知  相似文献   

16.
王磊 《考试周刊》2012,(78):12-13
忠孝矛盾的抒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琵琶记》中,高明虽高扬“全忠全孝”,而实际上在忠与孝的较量之中.“忠”却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变质与隐退的倾向。变质主要表现为尽忠为表象而功名为内核;隐退主要表现为尽孝成了蔡伯喈尽忠的前提和基础.而当二者矛盾到达顶峰时,蔡伯喈毫不犹豫地舍忠就孝。造成《琵琶记》中“忠”的变质与隐退的原因则主要在于科举制度对“忠”的扭曲、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及元代家庭伦理关系松动而造成的重孝轻忠。  相似文献   

17.
孝道是近乎于宗教戒律的伦理观念,产生于社会对家长权利的迷信,是中日传统道德中的一个最根本的行为规范。但是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孝”的表现上却显出极大的差异,那是因为两国在“孝”的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即中国人伦理学思想中的“忠孝两难全”,而日本人则是“忠孝一致”。  相似文献   

18.
谈师专德育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没有哪一个时代和哪一位教育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我国古代“六艺”的教育,礼、乐、射、御、书、数,“礼”就居首位.孔子教学生就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见《论语·学而》)他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  相似文献   

19.
陶玲 《快乐阅读》2011,(13):8-9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在以弘扬贤达孝义、劝贤劝孝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贤孝剧中,元剧作家对“孝”、~睇”这两种传统伦理美德和伦理规范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孝”、“悌”强调的不仅是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同时还包含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的履行与否,这与上辈对下辈的态度、行为、品德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并强调了“孝”、“悌”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对于家庭的稳定乃至一国稳定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