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零宏惠 《高教论坛》2004,(5):137-141,164
外交是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事务,语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通常被称为外交辞令。外交辞令有其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独特之处,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外交辞令常常被运用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活动中。模糊辞令简洁性、灵活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外交辞令的要求。从语用原则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模糊辞令在外交语境下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外交辞令特别讲究策略,可以说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外交的成败,因此历来为各国外交官所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外交辞令的得体性、礼貌性、准确性、模糊性、委婉性、含蓄性、折衷性、合作性、修辞性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冗余信息。在外交场合下,外交辞令也是如此。作为外交交谈的一种技巧和策略,能够满足特殊的交际需要,并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在使用冗余信息时,一般应遵循目的—意图原则和礼貌原则,这样才能使交际双方更好地沟通。本文结合冗余信息理论,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外交辞令作为分析材料,对外交辞令中冗余信息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原则做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孙雪羽 《考试周刊》2010,(22):238-239
外交辞令是体现一国对外政策和捍卫一国利益的语言工具,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外交辞令中大量存在着的模糊语言,可以表示礼貌,创造和谐气氛,以及达到某种交际目标。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还能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需要。本文从实际语言效用的角度.探索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与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青 《生活教育》2008,(7):29-29
外交辞令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外交辞令的这种委婉性在古代战争中表现的很突出。如秦国和晋国在崤山大战.晋国俘获了秦国的三位将领。后被放回时,主帅孟明说三年后将要报答晋君的恩赐.话说的很委婉,实际上却满带火药味,也就是说三年以后,要兴兵讨伐晋国报仇。  相似文献   

6.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虚拟现象,外交辞令也不例外.作为外交辞令的一种策略手段和言语技巧,恰当运用虚拟话语能满足特殊的外交需要,起到特别的交际功能.虚拟策略是外交人员不可或缺的交际艺术.礼貌原则是虚拟现象存在的动机.虚拟策略是外交谈判中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7.
春秋外交辞令,或雄辩滔滔,理直气壮;或声东击西,隐晦其说;或刚柔并济,绵里藏针;或言近旨远,辞浅义深,显示出很高的语言艺术,体现了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语言风格。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叙写了泰晋结盟包围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巧妙运用其出色的外交辞令,瓦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从而使郑转危为安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善于描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大特色。而《崤之战》则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从《崤之战》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左传》描写外交辞令的几个特点:随机应变,含蓄深刻,就对方行为用暗示的方式揭其阴谋,使其不战而退;冷嘲热讽,软中带硬,迫使对方就范;委婉含蓄,机锋内藏。  相似文献   

10.
春秋行人和战国策士都以外交辞令闻名于世。文章比较了春秋行人与战国策士的外交辞令,对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由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春秋行人和战国策士的外交辞令为何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从行人、策士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了解我们的母语——汉语言形式可以承载的深厚内容,提高我们继续学习和运用汉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外交风格包含领导人外交风格、外交团队风格和国家整体外交风格。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服务于国家总体目标和对外战略的需要,中国外交逐渐形成尚和但独立、大度而敢为、诚信又理性、谨慎且勇决、务实而坚定的显著风格,体现出刚柔相济、张弛有度、攻守兼备、外圆内方的鲜明特点。中国外交风格为保障中国外交战略的实施,营造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发挥了突出功效,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又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需要在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前提下,进行适度修正。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的发生,促使美国政府对内政和外交都做了一番重大调整。在国内美国通过了《爱国者法》。设立国土安全部,赋予情报机构以超常的权力。在外交方面,美国先是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前有阿富汗。后是伊拉克;随后又提出了“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等战略,来指导其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13.
北京知识界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19~19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仅在中苏(俄)两国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北京政府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之一.同时,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该外交协定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它的签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有相当关系.特别是在谈判所在地--北京这一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活动中心,以大学教授、学生、学者、报人等组成的强大舆论力量,对北京政府的外交家形成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本阐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提出、深化并逐步完善的过程,指出其基本内容有坚持独特自主,自力更生的抗日外交、坚决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争取外援,大力发展国际合作、建立和发展国际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积极开展民间外交、维护国际和平;抗战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争取获得真正独立平等的国际地位的强烈意愿与决心,是毛泽东剖析近代中国殖民化过程总结其教训的结果,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当时我党的外交工作以及制定建国后我党外交政策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平崛起"外交策略的提出,是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外交策略发展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6.
重庆时期韩国临时政府以承认韩国临时政府和保障战后韩国独立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文章介绍了韩国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对中、美、英、苏等同盟国开展的外交活动,并对其外交失败原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近代外交失败与民国职业外交家勃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近代外交失败的主观因素,诸如外交人才的稀缺、外交知识的贫困、主权观念朦胧、外交政策缺乏连续性等,考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探讨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形成的因果关系,并对晚清和民国两代外交官作一概要评论,以便人们观察两者之间的素质差异。这些或许对当代外交官的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走向成熟伴随了他革命的一生。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是灵活的、务实的,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长期作为我党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今天,当历史已迈进崭新的21世纪时,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导意义并未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丧失。相反,发掘其中的精髓对于当今我们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宜的外交政策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官科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134-135
在外交活动中人们经常会使用语用含糊这一语言策略,通过含糊的语言形式传达某种言外之力。顺应论指出语言使用者应当顺应语境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这为理解语用含糊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外交活动中的各种语用含糊策略顺应了交际语境,体现了使用者高度的政治智慧和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