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发生在看守所内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看守所在押人员人权保障的担忧.从依法设置看守所检察部门并赋予其相应职权、更新看守所检察干警执法理念、严格收押检察以及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入手,提升看守所检察部门监督能力,可以有效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章静 《华章》2007,(6):100-100
"所谓刑讯逼供,就是通过内刑和变相肉刑的审讯方式,逼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口供的行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文规定禁止采用刑讯逼供非法获取口供的手段.然而,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审讯方式依然存在,本文试图对刑讯逼供的存在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看守所的管理模式从约束为主并作为司法机关辅助机构变更为约束——保护——信服,揭示了看守所在行动上、诉讼地位上、机构上走向中立;昭示了中国人权保障的系统虽仍在建构而价值却已经浸入社会管理各层面,并已作为看守所的重要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社会逐步进入有机团结社会、管理方式趋近现代化、理性认识犯罪的时代特征。看守所管理模式的变化揭开了看守所神秘的面纱,产生了侦控犯罪的难度加大、司法行为更为规范、公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王亚洲 《华章》2007,(8):62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内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供的行为,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列有专条禁止刑讯逼供,但是,此类案件仍然是层出不穷.本文将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分析一下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遏制对策,希望大家能对刑讯逼供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下一代》2001,(5)
“5月的鲜花开满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我心中吟唱着这首悲壮的歌曲,满怀对先烈无限敬仰的心情,参观了重庆白公馆看守所旧址。 1938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在重庆大肆发展特务组织。1939年春,选中白公馆作为看守所。从此,在“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讯逼供行为举证责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为预防和杜绝刑讯逼供犯罪,立法对刑讯逼供应当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我国法治化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着"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独立价值更加得以凸显,成为我国发扬人权、民主、法治等精神的重要体现。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在将本国国情与外国先进经验结合的情况下,提出了值班律师制度,该制度在正式诞生后便引起了诸多讨论,本文将对其中部分问题发表笔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刑讯逼供在我国及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有着深远的历史及现实原因。虽然刑讯逼供已为我国法律所禁止,但实践中这种审讯方式依然存在。如何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的现象.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刑讯逼供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相关立法,提出确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举证责任倒置等一系列规则.并辅以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遏制刑讯逼供,以达到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体制,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诉讼手段,历来是我国严令禁止的,修订后的刑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刑讯逼供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然而,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几年来,刑讯逼供仍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应当对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在掌握其实质根源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遏止途径,以保证法治社会司法的公正性和文明性。  相似文献   

10.
看守所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它是羁押被依法拘留、逮捕人犯的场所。近年来,羁押在看守所人犯的年龄、文化、家庭和犯罪智能等方面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心理因素也随之产生巨大演变。少数人犯,目无法纪,不遵守监视,不服从管理,并以种种手段进行捣乱破坏,妄图逃跑,严重影响监内秩序。一九八四年以来,灌南县看守所连续发生五起人犯脱逃案件,占羁押人犯总数的千分之三。尽管占比例不高,但所造成的影响是无可挽回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  相似文献   

11.
当前看守所"牢头狱霸"活动在主体上呈现出惯犯、累犯、暴力犯、智能型、经济型、黑恶型犯罪多的特点;活动方式上主要表现为:称王称霸,欺压他人;强取硬夺,霸吃霸喝;奴役他人,为己服务;发号施令,操控监室;对抗监管,危害安全。其行为体现出暴力性、团伙性、智能性、庸俗性、劣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准确了解和及时掌握看守所未成年在押人员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是做好未成年在押人员的监管与矫正工作的重要保障。从对杭州市看守所的调研来看,随着未成年在押人员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日趋复杂,传统的把握其心理状态的方法已明显不足。鉴于此,杭州市看守所针对未成年在押人员的心理评估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 ,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 ,但在实践中 ,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 :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 ;重打击犯罪 ,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权思想严重 ;监督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和澳门地区的"缓诉"性质类似,都是公诉裁量权的体现,与其比较需进一步放宽实体条件,增加公共利益考量,将被害人同意纳入程序要件,适度引入司法审查,细化附加义务,区分考验期限和履行期限。  相似文献   

15.
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些地方的公安系列看守所内部有规定:在看守所会见被告,律师必须二人同行。据称,此举是为了避免串供.给案件审理工作造成损害,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后果。如果询问看守所如此做法的依据,均说是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或曰上级有红头文件下达。笔者未见到公安机关所谓的红头文件。退一步说,它确实存在的话,看守所的这种做法是否仍然合理合法?我的观点是:看守所的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看守所应当允许被告委托的辩护律师单独会见该被告。其理由阐述如下:1、辩护律师会见被告,是法律赋予律师的一项权利。修改后的《中…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一种权利。沉默权最先产生于英国十二世纪早期,以后各国刑事诉讼法对沉默权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美国著名的"米兰达"规则把沉默权推到极致。在刑事审判中,常发生被告人推翻自己在侦査阶段的有罪供述,辩称自己并非自愿,而是刑讯逼供所致的情况。由于对刑讯逼供的取证十分困难,法官对此真伪难辨,对其供述不知该如何采信。如果规定了沉默权,这种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沉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但在实践中,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权思想严重;监管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呼格案"再审宣告蒙冤18年的呼格吉勒图无罪,引发了全国对于刑讯逼供导致的冤假错案的广泛关注。"聂树斌案"也由山东省高院异地复查。面对我国目前在调查取证和审讯过程中存在的刑讯逼供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取证过程中存在的刑讯逼供弊端,切实将《禁止酷刑公约》应用到我国的调查取证和案件审讯过程中,预防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刑讯逼供最终是个法律问题,应先检讨和改正现行法律中的不足之处。立足于现行法律,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刑讯逼供之所以不断滋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看守所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缓。至于改革的方向,法学界已达成共识,那就是把看守所划归各级司法局管理。这也是多数国家的通例。如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细化羁押程序、完善法律监督成为摆在改革方向上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