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历史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它的制定,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已经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认真实施这一基本法律,对于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康发展,对于加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保证和促进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实现,为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切实贯彻执行,从历史发展角度加深对它的全面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13个藏族自治地方是我国建设全面和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民族法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藏族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藏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藏族地区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民族法制的强力保障。本文从重视民族法制建设;树立法治理念;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法规规章;加强和完善自治法规建设;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民族法制的实施监督力度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保障藏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法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诸多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党和国家作出了修改,这是民族地区的一件大事,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民族发展,民族发展权是我国执政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和政策,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长期的人治理念和权力行为方式影响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民族发展权的落实,成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运行机制,改变依靠权力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传统做法,形成依靠法治来保障和实现民族发展权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乌兰夫创立、实施、推行、建设和发展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突出的贡献表现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内蒙古自治区,主持制定牧区社会改革政策,主持起草《民族区域自治法》。  相似文献   

6.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全面地总结了自1984年这部我国基本法颁布以来以法治理国内民族事务的重要经验,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高度地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各小数民族人民加快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集中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他们尽快实现共同进步与繁荣的决心与行动。今后的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填空题1.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2.目前,全国已先后建立了个自治区,个自治州,个自治县(旗)。3.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是国家的一项。4.《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0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或。”5.目前,我国监督《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专门机关,是全国人大的和政府机构中的。6.2001年2月28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对《民族区域自治法》…  相似文献   

8.
经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自治法》),已在国庆三十五周年的喜庆日子——今年十月一日正式施行,这是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标志。《自治法》是新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原则规定的具体化,是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实施的基本法规。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对维护和发展我国各民族间已经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在民族立法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民族问题不仅依靠政策,而且也依靠法律来解决。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订标志着民族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确立了民族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此相适应,民族法学研究工作也从无到有,先后出现了一批研究民族法的论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依法处理民族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部门法及相关教育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双语教育进行了规定,从而使我国民族双语教育表现出法律关系的平等性,教育权利的整体性及执行的原则性等基本特征,使民族双语教育在法律保障下运行。  相似文献   

1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着重提出了新时期,特别是跨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处理民族问题的核心、重点和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高等院校实施民族法学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建设法治国家理念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急需民族法制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担负培养高级人才任务的民族高等院校应该实施民族法学教育。民族高等院校通过开展民族法学教育,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掌握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制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到民族地区工作奠定民族法制的基础,以便更好地利用民族法律法规,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相似文献   

14.
《民族区域自治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在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本文以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为例,通过具体分析民族区域自治法适时修订的原因及当时背景,为今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人才的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制观念和民族法律法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重视、加强民族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民族法制教育功能,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学习、掌握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法制知识。  相似文献   

16.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正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赋予了民族地区获得利益补偿权利和少数民族的资源权利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权利.事实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团结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最好形式,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既是民族团结的需要,更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承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民族地方用科学发展现统领全局,认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在国家的帮助下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社会共同进步,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2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法律维护了祖国统一,保障了民族平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工作的发展。回顾和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正确认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我们紧紧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  相似文献   

18.
关于自治州自治条例有关教育规定的综述刘大友自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30个自治州中的25个自治州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陆续制定出了自治条例。在25个自治州的自治条例中都对本州的民族教育做了特别的规定。民族教育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区行使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在国家行政区域设置中都属于省级,但两者的自治权是有区别的。相同点: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区域,所以它们所享有的自治权都是一种地方权力。不同点:(1)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实行私有制,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民族自治区实行的…  相似文献   

20.
财政自治是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于民族自治地方重要的自治权 ,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 ,并出台相应的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