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常见统计量指标。小学数学教材把这两个重要且常见的统计量指标作为教学内容,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两段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统计量。传统平均数的教学偏重计算方法及其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本质的深层认识。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促进问与学的深度融合,逐步探索平均数的“代表性”“虚拟性”和“敏感性”,深刻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从而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02页"平均数"。[教学内容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个指标,本册所学的是求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所得的商,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均值。算术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易理解最常应用的一种集中量指标。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但算术平均数易受两极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其中,数据的表达主要是指“用统计图表、平均数、百分数”表达数据。可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利用平均数呈现和刻画相应的数据,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平均数作为一种常见的统计量,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初中阶段学习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基本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被称为统计的平均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数据的集中情况,下面就三个平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要求概述 需掌握常见的统计图,数据的代表与波动的统计量的计算,并由这些统计量对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这部分知识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多次出现,特别是极差、方差的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应用。用统计思想解决一些应用问题,已成为命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统计学理论中,人们常把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分开讲述,有些学者认为调和平均数是完全不同于算术平均数的一种独立的平均数,有的则认为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学习与统计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在统计学原理中,将调和平均数改称调和算术平均数较为妥当。 首先,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现象,而结合社会经济现象的调和平均数其实质就是算术平均数,几乎找不到既具有社会经济现象又不同于算术平均数的调和平均数存在。如果说MX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社会经济意义的两个量,不如量M为总体标志总量,X为各组变量。则∑M为总体标志总量,为总体单位总量,从而调和平均数,其实质  相似文献   

8.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很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缺乏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本质,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相似文献   

9.
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统计指标 ,因都带有“平均”的意思 ,初学者在学习时容易混淆 .本文从这两个指标的性质、作用入手加以分析 ,以便人们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0.
初中数学需掌握常见的统计图,数据的代表与波动的统计量的计算,并由这些统计量对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这部分知识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多次出现,特别是极差、方差的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应用,用统计思想解决一些应用问题,已成为命题焦点.  相似文献   

11.
平均数是一种常见的综合指标,根据其研究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一般平均数和序时平均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对平均数的分类、计算等难以掌握的内容,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包括统计原理 (前七章 )和国民经济统计两大部分。该门课程内容杂、公式多、令广大考生较为头痛。但若能提纲挈领、抓住主要内容 ,相同或类似之处能有机结合 ,学习起来定能事半功倍。本文仅谈一谈两类平均数的学习。统计原理部分应用平均思想之处比比皆是。最直接使用平均方法的是静态平均数 (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和动态平均数 (第四章 )。在学习这两部分时 ,除了明确两类平均数的不同点 (如 :计算依据不同、所平均的差异不同、说明的一般水平不同 )之外 ,把重点放在两类平均数的相同之外更为重要。从相同之处看 :两…  相似文献   

13.
<正>平均数是数据分析重要参考的标准量,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和求和均分的方式来计算,它属于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知识领域,可以用数与代数的方法来计算。数与代数是概率与统计的基础,概率与统计是数与代数的深化应用。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关注平均数的计算和练习,还应探寻平均数的统计味,通过技能的训练,促进平均数概念的再认识,深化数据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教育研究中,常常要比较统计量的差异。例如比较两种教材、两种教法的差异;两种实验方案的差别。当两个班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数的差别很大时,可以作出谁优谁劣的判断;但当两个平均数的差别不大时,就很难判断是否真正存在差异。例如,实验班的平均分数为93,而对比班的平均分数为90,这3分之差是由实验措施引起的,还是取样误差引起的,这就要对两个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就说明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差异不是真正的差异;如果检验的结果是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就说明两个统计量之间存在着真正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平均数”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重要统计量,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需要用平均数来进行解释说理,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用平均数来解决。学生虽然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对平均数已有所了解,但更关注如何计算平均数,因而忽视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更需要突出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它的统计意义,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能用合适的方法分析数据,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创生”平均数1.情境引入,选择代表数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往往我们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继而过渡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这些做法无疑掩盖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统计学本质。经过反复地磨课、反思,使我对平均数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平均数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相对数与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两种指标,都是由绝对数派生出来的,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之比形成的一种比值,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值。而它们的意义有明显的区别,平均指标是对各变量值的平均值,对比的分子、分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而相对数未必都有平均的意义,不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由于相对数和平均数在统计工作中经常使用,二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不注意很容易用错,一定要注意相对数与平均数的运用。 一、由相对数或平均敷求平均数 1、由相对数求平均数 当变量值是相对数而各变量值的权数不等时,一般应使用加权法求平均数。具备相对数比值的母项资料,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若有比值的子项资料,则用加权调和平均法。只有在变量值的权数相等的情况下,才能用简单算术平均数。  相似文献   

18.
统计的任务是从数据里提取信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是数据的科学.高中新课程里面增加了统计内容,师生们往往感到不太好把握,很容易把统计教成怎样制作图表,怎样计算样本的数字特征等一些繁琐的计算问题,偏离了统计的实质.统计关注的是一组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我们又能从数据中提取怎样的信息.统计的所有操作(如画图表,计算数字特征)的目的就是从数据里提取信息.教材正是从形与数这两个角度,挖掘蕴涵在样本数据中的总体信息的.通过归纳、列表、绘画等初步整理工作,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这是用图表形象地反映数据的信息.为了定量地把握总体的规律,又要用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包括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常见的集中量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如果我们从理论上走一点极端,则可以说,一部数理统计学的历史,就是从纵横两个方向对算术平均数这个集中量不断深入研究的历史.众数是较简单的集中量,略而不谈.本文主要谈谈算术平均数及与之有关的中位数的教学设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在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三个统计量,其中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它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两种统计量的基础。一、立足生活,紧扣学习起点,巧妙地引出"平均数"的名称和用途【教学环节一】从比较投篮比赛的胜负问题中自然引出"平均数"。师:小朋友们对投篮有兴趣吗?生:有。师:现在有两队进行投篮比赛,比赛结束后,他们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赢了。这是两队比赛结果的统计图(如下图)。  相似文献   

20.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