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贾君鹏"事件发展的前后不同阶段及其所处的传播语境的变化,分析某一网络传播语境和整体网络传播语境下网络受众符号解读的发展变化,探讨网络传播语境对受众符号解读的影响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的电视类综艺节目的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综艺节目的变化进行解读,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变迁的历程以及社会发展的轨迹。本文从综艺节目类型的主要演变过程,以及使综艺节目的类型发生变化的文化语境等两个问题出发,对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及其文化语境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语境分析与现场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电视新闻中,现场报道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报道方式。但由于一直以来的新闻报道模式影响,许多记者的笔头功夫好过口头表达,因此,如何面对镜头进行顺畅而准确深入的现场口头报道,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语境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言语生成过程,指出语境分析在现场报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解读当今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读"全球化语境" 全球化首先表现出的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化"的影响逐渐向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辐射开来.因此,正确解读"全球化语境"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当下中国西部电影及其发展,有助于明晰中国西部电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我们在通过中国西部电影建构国家形象问题上做到有的放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全球化语境"及其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传统修辞学单方面地认为语境决定修辞。其实,修辞和语境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由于前人对于语境决定修辞这一 观点已作大量分析,所以本文仅从修辞对语境的创造作用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对人们的言行方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给社会结构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开创了媒介传播的新语境时代。本文从新媒体的简介、新媒体语境的概念释义和新媒体语境的特征解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刘建新  夏忠敏 《当代传播》2013,(4):32-33,71
传播作为文化和社会行为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不同文化语境的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感受、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播和沟通常常呈现一种焦虑与无奈。知晓高低语境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传播对象的文化语境出发重组话语,双方彼此尊重,既立足本土优秀文化,又注重与外来文化融合,跨文化传播才可能实现,并且顺畅高效。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     
在历史解读的框架内提供一种有关文化表达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思考如何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继续保持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祝福》为例,通过对言内语境、言外语境和言伴语境对于文本接受的功能分析,指出:语境功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受到文本条件的制约,在文本解读活动中,接受者只有不断提高寻找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能力,才能在文本接受中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热播电视剧<潜伏>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如下几个层面解读<潜伏>热播的现象及机制:一、<潜伏>电视剧热播与网络社区迷群体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促销作用;二、<潜伏>网络迷群体构建的二级文本;三、迷群体在新的传播语境下解读文本所呈现的符号转译机制.笔者认为,在新技术媒介环境下,网络迷群体对传统媒介文本诸如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新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介入原始文本的二级文本的再生产和再消费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迷群体强大的符号转译能力,将特定语境中的文本符号经过意识形态祛除、语境接合、情感游戏等多种方式转化成现实语境更易接受的文化符号,从而促成文本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1.
姚加炎 《视听界》2005,(6):55-55
信息就是一种解释,任何解释活动都离不开四个要素:解释对象、解释主体、解释过程和解释的历史语境。在解读过程中存在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客体、客观和历史的关系问题。本文探讨的是,广播文艺类节目如何正视这三种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节目具有美誉度与可听性。一、整体与个体对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独特的社会传播角色,借助西方语境理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节目主持人影响力的框架构成及节目主持人影响力生成的四种语境,并从微观角度提出了节目主持人影响力生成的四种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反映为文化研究美国化的特征必须与传播“构连”起来才能获得解读,这种“构连”来源于“语境”,即传播与文化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本文通过对文化研究美国化代表人物格罗斯伯格的重点分析,展示出传播与文化研究的结合来源于“传播”在当代语境中的“构成性”地位,而对“传播”的研究也将关系到对(另一种)现代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许志铭 《新闻传播》2010,(4):103-103
语境不仅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点。东西方的语境不同是导致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语境的概念从语言学的范畴向外延伸,阐述了语境对文化的影响,不同语境造成文化差异的过程和原因,对高语境下的汉文化作了简单分析,认为汉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境的作用,以避免不同语境下的其他民族对汉文化产生理解困难和误解。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语境是语言传播和语言理解所依赖的环境,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不对”“好不好”都需要在广播电视语境中作出判断.本文对广播电视语境系统及广播电视媒体语境的重要构成因素进行了论述,特别强调了广播电视语境系统的整体性要求,认为传播主体在把握某一具体语言传播的语境个性时,要在广播电视语境的总体框架内定位自己的个性语境.  相似文献   

16.
阐释与语境:弥尔顿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 《新闻大学》2007,2(4):35-4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弥尔顿和《阿留帕几底卡》进行去语境化的阐释,在高张自由至上主义的同时,抹杀了自由主义的多元性。所谓的"弥尔顿影响"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成分,从历史语境角度可以获知弥尔顿思想的实际影响和传承路径。通过高度语境化的解读,可以发现弥尔顿与古老的共和主义的关系,这一遗产对今日矫正自由病依然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7.
自1983年以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在每年除夕之夜上演的春节联欢晚会因其高规格、大规模、深影响而受到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成为最富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媒介事件。然而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消费热潮的兴起,受众的媒介接触和解读日趋多元化,央视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仪式性权威正在被逐渐消解。本文即从这一现象出发,首先界定了传统意义上作为媒介事件的央视春晚的相关特征,随后探讨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以及受众是如何参与和重构这一媒介事件的。研究发现,在新媒体语境下,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传播技术的分屏化带来了受众注意力的分散,打破了央视春晚垄断性;另一方面,在"后春晚时代",受众的另类解读和反向解读也造成了意见的分化,媒介事件的价值认同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8.
刘肖 《新闻界》2007,(4):37-39,85
本文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一命题产生的美国语境入手,考查它在美国语境和中国语境下各自的阐释力,进而寻求对这一命题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认为,对这一命题的讨论和研究要有较好的问题意识,不能泛化和无条件的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交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首次根据交际时依靠语境程度的不同,把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但是随着国家间接触日益频繁,两种语境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加深。本文通过针对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三年级学生交际风格的调查问卷,试图从被试者言语和行为风格差异入手,证明在西方国家低语境文化冲击下,中国大学生的交际风格呈现由高语境向低语境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也侧面反映出他们在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刘肖 《新闻界》2007,(4):37-39
本文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一命题产生的美国语境入手,考查它在美国语境和中国语境下各自的阐释力,进而寻求对这一命题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认为,对这一命题的讨论和研究要有较好的问题意识,不能泛化和无条件的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