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郑红 《海外英语》2008,(6):44-45
哈代(1840~1928)只在乡村小学读过几年书,15岁就进入一家建筑事务所开始做学徒。做了几年学徒以后,他就开始学习写小说、写诗歌,但都未能发表,直到1871年才有第一部小说问世。从1870到1897的近30年中,哈代一共写了14部长篇小说和3个短篇。由于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遭到猛烈的抨击,从1897年开始,倍感孤独、痛苦的他愤而转向诗歌创作,1898年出版了第一部诗作《威塞克斯诗集》(Wessex Poems),时年他已58岁。哈代在1897年以后的第二个3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八卷诗歌,还有一部题为《群王》(The Dynasts)的长篇史诗剧。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寥寥可数的几位在小说和诗歌两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伟大作家之一。作为作家,哈代完全是以诗人身份出现在20世纪初的文坛上的。其实,哈代自始至终的挚爱都是诗歌。哈代自己也喜欢人家称他为诗人。尽管哈代自己否认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坚称自己是"向善论者(meliorist)",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诗和他大多数的小说一样,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死亡气息,字里行间常透露出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悲观情绪。本文将要探讨的《啊,是你在我坟头掘土?》就弥漫着这种气息。就文体而言,哈代的诗在某些方面非常传统,但他又决不拘泥于传统,不落窠臼;他也用古朴词语,诗中的韵律节奏也经常变化,但这些都与他的强烈感情形成默契。哈代的许多短诗都脍炙人口,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哈代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跨世纪的文学巨人。虽然他和沙翁相隔两个世纪,但确有评论者把他和沙翁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小说家之一。哈代虽未曾在作品中明确提及他本人的宗教观,但他复杂的宗教背景以及对宗教事务的频繁参与和观察使得他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涉及宗教主题。哈代宗教观研究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哈代作品和哈代生平研究,作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为宏观层面的作品整体评价和微观层面的《圣经》原型和《圣经》典故分析。所得结论部分趋同,但也存在分歧和漏洞。  相似文献   

5.
汪莉萍 《考试周刊》2007,(43):73-74
哈代是19世纪英国杰出作家和诗人。他的短篇小说和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一样有成就。本文试从乡土精神、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三方面解析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不难发现哈代本人对自然、对女性处境和命运的思考。他批判了压迫自然和女性的男性中心主义,显示出哈代是一个具有超前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哈代主要小说的婚恋情节,可以发现哈代的婚恋观从对传统的威塞克斯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到对维多利亚时期婚姻观念的猛烈抨击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哈代婚恋观的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哈代的个人经历以及哈代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哈代婚恋观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认识和对他的小说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小时光老人,一个旧婚姻制度下的产物,在哈代的笔下却是他自己的漫画像。通过他,哈代传达了自己的悲剧命运观,抨击了资产阶级伪善的宗教和扭曲人性的婚姻观。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哈代意识里长时间酝酿,代表自己向资本主义宣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哈代,一生创作勤奋,并尝试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均有所涉及。据考证,在他故乡威塞克斯郡的哈代艺术馆里还保存着他早年所写的未能发表的两部戏剧片断的手稿。当然,哈代小说成就最大。从其《自传》中了解到,哈代在晚  相似文献   

10.
陶莉 《文教资料》2007,(29):29-30
哈代一生创作了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这些诗反映了哈代的战争观及他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的控诉。本文试图从他内容上只写战争结果、用多重视角分析战争对人类影响、机智巧妙地借助反讽、诗风的朴实自然几个角度来分析哈代战争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是一位极为重视小说艺术手法实验的现代派作家,然而在他不断变化的小说创作技巧之下,掩盖的是他一直关注的重大社会变革主题。本文通过对福克纳主要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他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剖析了其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深刻内涵和他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矛盾,从而进一步展示了他企图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沟通的愿望,却始终未能逾越这条鸿沟。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在其短篇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根据圣经故事的相关内容,描绘了人类第一对夫妻的日常生活,用相辅相成的两部日记诠释了亚当和夏娃这一古老传说。但他的描绘并非完全忠实于圣经内容,有时加入自己的想象,有时改变一些细节。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处理圣经故事的?他究竟有着怎样的宗教观?通过剖析《亚当夏娃日记》,可以解读马克·吐温的宗教观,从而为上述问题提供些许答案。  相似文献   

14.
赵财霞 《海外英语》2012,(6):209-210
短篇小说中叙述者的选取直接影响故事的讲述是否成功。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常常采用令叙述者"现身"这种叙述方式,使其小说妙趣横生。通过分析欧·亨利小说中的具体例子,该文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叙述者"现身"可以产生以下效果:一,发挥组织功能,控制故事情节发展;二,发挥评论功能,深化作品主题;三,发挥交流功能,使小说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5.
东西的小说《救命》讲述了一个情节趋向极致荒诞的故事——为了满足麦可可这一精神偏执的女子的过分要求,好人孙畅贡献了自己的婚姻.之所以荒诞而又圆满,原因在于这一故事情节只是抵达作品内蕴——探讨有关疯癫与理性的命题的工具.在生命陨灭的压力面前,疯癫与理性可以转换;当理性无法提供救赎的时候,生命可依托之物只余疯癫;表层上孙畅拯救了麦可可的生命,深层地作为信仰之象征的麦可可通过“疯癫”使孙畅从实用理性的禁锢中同样得到了救赎.  相似文献   

16.
Philip Roth employs a twining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Ghost Writer for the purpose of seeking a possible outlet for the narrative dilemma of Jewish writing.While embedding several story lines into one major plot, the author finally finds a way to express himself in his "Lonovian—as—Zuckermanian" tale via the "Zuckerman—as—Amy—as—Anne Frank" impersonation, which is the ke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novella.  相似文献   

17.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at we categorize Ambrose Bierce as a Gothic writer:the pervasive deaththeme and his devotion to ghost story.Bierce is part of the strong current of pessimism which flowsall the way through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Within this profound and significant tradition,he shares,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a darker vision of America' s destiny with Melville,Hawthorne,Poe,Stephen Crane,William Faulkner and many contemporary novelists.From his turbulent,unhappy li…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冯星 《海外英语》2012,(15):172-173
More often than not,people are inclined to think they have known a certain person enough by his or her everyday appearance,manners,speech and behaviors and therefore tend to draw their conclusions on what this person is like in nature.Nonetheless,this could be misguiding and a misconception if we don’t see how he or she reacts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matters that concern not just him or her,but also others.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so does the adversity as illustrated in the short story--Mr.Know All which tries to convey a key message to its readers:don’t make your judgment about a book by its cover until you have read it through.  相似文献   

20.
I fall to musing     
This is a narrative of the author reading—with his students in a remedial English class at a community college in Brooklyn, New York—a story by Leo Tolstoy about a shoemaker's awakening through reading. As it recounts the students' reactions and the instructor's remarks, it quotes the story ‘Where Love Is, There God Is Also’ piece by piece. For the instructor, Tolstoy's story is problematic, for the story is patently religious (and his students are widely divergent in their beliefs, he is an atheist and the college is emphatically and legally secular), and yet its deeper significance, he hopes, is that it dramatises the deep thinking and feeling that only reading seems able to prov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