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戊戌变法维新派内部,存在有激进型和稳健型两种类型的人物。两种类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维新理论依据上的不同;二是维新的方式不同;三是对维新时眼看法的不同。我们不能因为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温和的改良运动而否认维新派中两种类型人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变法的压力,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但这一思想让顽固派对维新变法更为惶恐,洋务派对维新派也由原来的同情变为离弃,维新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最终走向分裂。托古改制思想非但没有清除维新路上的绊脚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戊戌维新时期,面对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湖南维新派亦积极参与,并创办《湘报》,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樊锥在《湘报》上发表了《开诚》、《发锢》等文章,提出了民权宪政、发展近代民族工业、改革科举、重视人才、改革社会陋习等维新变法思想。樊锥的早年经历对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其维新变法思想在当时的湖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戊戌维新时期,在湖南的开明官绅支持下,维新派开办南学会作为宣传救亡维新思想的阵地。通过学会讲学活动,维新派提倡“文明排外”,开展“学战”,倡明“素王改制”思想,以期于拯救危亡,启蒙大众,推进维新变法。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区的维新活动。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康有为培养维新力量的万木草堂和维新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出版维新刊物——《中外纪闻》;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相似文献   

6.
一、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的比较相同点:①都主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②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较晚,但他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所有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的思想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士最为不同的则是其救亡主张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对帝党这一不可忽略的作用,以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百日维新的出现与帝党的努力、采纳维新派新政并重用维新人士有密切关系,帝党与维新派新政建议的相同或相近也是促成百日维新出现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帝党的政治主张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相比也有许多矛盾之处.不弄清楚帝党与维新运动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对帝党这一政治集团作出恰当的评价,难以充分了解维新运动的复杂性,也难以深刻阐明维新变法所留下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94年兴中会成立;1895年公车上书;资产阶级革命人士和维新派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但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政治领域占主流的是维新思想和维新活动。革命思想到20世纪初才广泛传播,革命高潮也在20世纪才掀起。为什么19世纪90年代思想界活跃的是维新思想而不是革命思想呢?本试对当时维新派和革命派有关情况作一比较来阐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伦理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伦理思想有鲜明的特点即中西合璧的特征 ;“革政”与“革心”的统一 ;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废除科举制度、重视人才培养、极力倡导西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张裕钊、吴汝纶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揭示其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汝纶的日本教育视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以日本为模式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吴汝纶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特别是他的日本教育视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比较教育发端于清朝末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汝纶。他受清政府之命赴日本进行了3个多月的教育考察,有明确借鉴日本经验改革本国教育的目的,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获取了翔实的日本教育资料,形成了自己教育改革的主张。这些资料与主张促进了当时及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发端期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前沿性,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给而后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留下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5.
范当世是同光派早期重要诗人,通过和张裕钊、吴汝伦的学习与交往,他基本接受了桐城派的诗学理论,追求诗歌的独创性、凝练与平易的结合,为此诗人必须积理养气,加强学习,培植自己卓越的胆识和博大的心胸。  相似文献   

16.
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在写给儿子的书信《谕儿书》中,从中西文化观出发,提出了心理与身体并康、天道与人心相顺、养生与养德并重、健身与立学相谐等科学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对当今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汝纶课程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汝纶为古文学家和教育家.1866年幕佐曾国藩,始"睁眼看世界".20世纪初叶逐步形成了他的"中西合璧"的课程观,将<天演论>、<原富>列入大学的西学课程中.开风气之先.从而使中国近代课程冲出洋务派的"西文"、.西艺"教育的囹圄,跃到"西政"教育领域.吴汝纶的课程观对于近代课程改革,了"创榛辟莽,驱先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办学经费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书院的办学活动起着直接的制衡作用。莲池书院的经费来源广泛,并相对充足,为书院教育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近代教育家吴汝纶在主持莲池书院期间特别重视办学经费,曾为书院别筹经费,对书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20.
清末重臣李鸿章与教育改革家吴汝纶亦师亦友30年,风雨沧桑,患难扶持。二人知遇知交,似水如酒。《李文忠公全书》的编篡,又经历了怎样的缘由、风波?通过历史回顾将给你一个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