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内涵:怎样理解"生命语文"教育(一)"生命语文"的理念内涵"生命语文",就是教师焕发生命意识,充分挖掘、还原、开发文本课程的丰富内涵,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升华师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形成人文、多元、丰富、深刻的情感与思想的语文教育理念。它把传统意义静止的文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内涵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合适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就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闵群 《新课程研究》2007,(10):48-49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但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6.
冯群肖 《课外阅读》2011,(7):125-126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笔者根据实践,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本文试着根据非优质生源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究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思索与理解,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大家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异较大。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注重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把蕴含在语言文字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凸现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王志强 《语文天地》2011,(15):45-47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这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正确判断,切实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让语文走进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对学生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黄金时期,不仅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期。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思考.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必须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熏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人。语文教师应不只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也应是经由语文教育去树立其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荟萃,而且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的情感丰富起来"。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特殊的人文教育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本身更有深刻的生命属性。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由于在学科性质、教学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认识模糊,却被人为地疏离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出现沉默、虚假、苍白和冷漠等不良状态;或刻意强调其中的生命属性,而抽空了其根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底子。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性,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实践,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更加强调了"人文"目标的实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丰富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蓝本。笔者认为要在语文环境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就应该搭建语文舞台,立足于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