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高尚的精神价值,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文言文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我们走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时候会发现,蕴涵着丰厚历史底蕴的文言文正在遭受着令人遗憾的尴尬和冷遇.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乐器是历史长河之中积淀而成的宝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认识了解、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将中国民族打击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大胆创新,更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机遇与挑战。让中国民族打击乐走入课堂,让学生走近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从民族乐器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雅情操,传承中华优良文化。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具有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其以真挚动人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辞藻,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千年传唱不衰的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应该学习与继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要学好古诗词,就要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用诗意渲染课堂。  相似文献   

4.
第一,民族、文化与和谐.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生存与延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乃由多源异质文化融合而成,其间还不断有新的因子注入.所以中华文化才能愈益宽广深厚,才能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包容性和同化力.中国历史上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最后无不为炎黄文化所熔化,无不完全溶入中华大家庭之中.蒙古和满清曾一度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在中华文化的浸润和包容之下,也充当起中华文化的传人.文化是民族之根,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其为一个民族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认识到抓好历史知识教育,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一、历史知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青少年学生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都是植根于我们璀璨丰厚的中华文化的.我十分注意利用历史知识,去教育学生、明确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例如,通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向学生进行端正学风、勤奋治学,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的教育,并进一步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对整个世界都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英语课程要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这意味着英语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堂,讲述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笔者经过课堂实践,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学问题即少数民族文学问题,包括:1.中国文学的整体观照--中华文化四大板块结构,即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2.中国民族文学的微观探索--三维结构,即作品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集体无意识)、历史与时代交融的美学闪光点(时代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三者犹如事物的三足,三足粗壮均衡则构成稳固的平台,可以在上面书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佳作.  相似文献   

8.
<正>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路径。如何在学科德育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呢?一、站稳课堂,用好教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肥沃土壤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把它有机地引入思想品德课堂,不但可以丰...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处于品格形成期,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作为中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课程实践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主题。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条学习线索:一条线索是"弘扬中华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两个维度;另一条线索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两个维度。如何实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其中古诗词又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古诗词可谓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诗词中驰骋文人之才力,抒发古人之性灵,反映前人之习俗、风情,展现时代之变迁、历史之陈迹,真可谓字字珠玑、意蕴无穷,价值不可估量.这些古诗词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华文化5000多年来的文明,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信心,还会让他们更加爱国,为以后学生们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而准备.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同学们认识历史知识和接受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学会提出质疑和问题.接下来将论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自古博大精深,多元且多样.其中民歌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所继承下来的一快瑰宝.每个时代的民歌,都表达着不同时代的情感体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是经过千锤百炼所留下来的民族优秀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所组成的文化大国,每个民族都具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风俗、历史.学习传统民歌,可以让孩子们更快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也是了解中华文化不同形态的美的一种途径.将不同类型的传统民歌用孩子们喜于乐见的视角,传授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们,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史知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素质的关系郭吉爱我从事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认识到抓好历史知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一、历史知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少年学生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都是植根于我们璀璨丰厚的中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张文峰  黄霞 《高教探索》2007,(2):136-13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而历史人物的文化则是中华文化在特定人物上的具体表现,既含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折射历史人物的个性。在中国当代,以历史人物命名的纪念大学,则以她独有的与人物精神紧密相连的文化特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自己永葆生机的活力和蓬勃向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如果中国民族文化缺少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无法在世界文化中立足的。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而言,视唱练耳算是一门外来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西方的教学模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的,因而,不乏会缺少一些民族的音乐元素。伴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只有具备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在世界范围中流传。所以,针对视唱练耳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本文主要对视唱练耳教学中可塑性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和振兴.必然使中华文化的活力也得到提升,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民族的精神品格乃至国家的形象尊严都会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施久铭 《人民教育》2012,(24):42-43
中国是乐水的民族。我们的祖先诞生在大河边,中华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水的内容。水是中华文化的母题,水也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说起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可是越是常见的东西,我们往往越是熟视无睹。学者在文本中研究民族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衍变时才会接触到的这个"精灵"一般的主角,在现实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介绍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论述了承担中国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任务的对外汉语教师(包括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在面对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时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阐明了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树立起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