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作评改之所以让人头痛,主要是因为平均用力——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对待不同习作水准的学生.一个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部队",以一敌百,疲劳作战,很容易吃力不讨好. 我的习作评改是区别对待的,分为"一两个""一圈子""一大群"三个梯队,这么做可是取经于叶圣陶先生哦. 面对班级中爱写作、会写作的"一两个"尖子生,我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大赛的参赛文是语文界著名的公案,人教版教材中将当年叶老的修改稿全文登载.前几年,我与肖复兴取得联系,还得知肖先生在北大荒时曾经寄出十篇散文给叶老.叶老修改后,托儿子叶至善寄回,并附带通联的邮票.肖先生说这些事是自己人生中的珍贵记忆,叶老也成为促使他走上写作之路的重要推手.面对写作爱好者,教师的精批细改不仅是一种鼓励、认可,更是卓有成效的劳动.爱好写作的作者会主动从教师的批改中体察到文章中的缺陷,找寻到提升文章水平的方法,感受到修改前后文章品质的变化,这些都能对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多学生愁眉苦脸,写作时抓耳挠腮。学生为何对习作不感兴趣,是他们天生讨厌这件事吗?当然不是。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拾习作兴趣,让他们乐于写作?一个有趣的题目,自由的表达空间,自主、合作的评改方式,就可以让习作有趣起来。一、让题目变得有趣类似于"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等等写人系列习作,还有"记一件有趣的事""记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记一件事的习作,写来写去总是这些题目,怎么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呢?如果换一个题目呢?我们给常规的习作题目做了适当的改变。例如,我们常常会遇见介绍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注重写作指导,而轻视习作评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评改习作,教师们的"放手"已成定局;而努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则势在必行。教师应以"趣"字当头,从"趣读""趣改""趣评"三方面入手,抛砖引玉,由扶到放,切实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梁彦 《成才之路》2012,(17):98-99
正一、共读——解读习作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解读习作要求入手。我在指导课中,先以一次习作要求为范例,让学生知道,解读习作要求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等几个角度入手,并教给他们巧抓"关键词"的方法,激励他们在短短数行的写作要求中关注要点,聚焦"关键词"。例如,"童年的记忆"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趣"字,以此为核心设计整篇习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观已经得到众人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们可谓绞尽脑汁,可是学生的习作热情依然不高。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快乐地参与,快乐地作文。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对教师来说无疑像愚公移山,移完这堆,又移那堆,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甚至连看也不看就塞入书包。学生似乎往往只关心自己习作上的"分数",对所谓的诸类"评改""批语"却无动于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7.
正运用"咬文嚼字"理念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的语文实践。这里的"咬""嚼"是推敲、斟酌、辨析、体悟、鉴赏等意;"文""字"是构成文本的一切元素(字词句段等)、形式(结构与表达方式)与意义(意义与价值,内容与蕴含等)之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我们习作评改教学的视野里,除了对习作主题、构思、结构、语句等进行推敲、品味外,更直接指向于有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养成。一、"咬嚼"的策略导引:有招可施,方法灵活习作修改的方法和策略不胜枚举,不管哪一条策略,都要切合学生的评改心理,让学生自如地用自己  相似文献   

8.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效仿课文名篇;积累丰富素材;满足学生成就感;精心评改习作;珍视习作成果,都是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评互改""师生共同互改",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既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使学生在评改中逐渐摸索与领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作文水平和鉴赏美文能力,使学生在习作互动评改中共同进步成长。  相似文献   

10.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使评改落于实处,我尝试在实践中实行作文分层评改,根据学生习作优劣分成三个层次,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评改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评改中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桥娣 《广西教育》2014,(41):32-33
正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修改习作与指导写作同等重要。但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重"写"轻"改",或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改习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习作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权呢?"习作教学应当把教师的修改转变为学生的主动修改,让学生在反复修改的实践中提升习作能力。一、示范评改《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生修改习作前,教师必须进行修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将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它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鲁迅先生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习作者本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克服传统习作教学中学生只知"作"而不知"改"的弊端,把习作的评改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叶虹 《考试周刊》2014,(35):46-46
<正>我在参与区域教改质量检测学生习作评点打分工作时,暗自质疑现场解读评分标准研制操作要求的严苛,与日常学生习作等第评定的差距太大。试想,学生日常习作有老师指导,没有考场压力,普遍能取得较好等第;在考场上,学生要独立完成习作,因为强势的"实验学校评判标准"而屡屡受挫。敢问,代表大部分学生水平的普通小学甚至边缘学校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怎么保护?怎么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整体的习作能力?怎样才能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多元评价,个性发展"的习作评改原则?我秉承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做法,尝试指导学生自批自改习作,师生共同进步,获得写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合理利用习作评改表,实现习作评改教学点三维之变,即宏观之变、中观之变和微观之变,以此提高学生习作评改的有效性,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效率。具体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在写作前移后续的整个过程中的合理利用习作评改表进行习作评改,通过"学"和教师的"教"的融合,实现"评"与"改"的多重交互,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同化,进而促进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王学进 《生活教育》2014,(1):116-119
正习作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实践中,只有为他们搭建适合的"评改支架",教给他们主动修改的"路径",才能提升他们善于评改的品质,形成高效评改的能力。一、创建"量表",引领主动评改方向叶圣陶指出:"习作评改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相似文献   

16.
<正>"微点生活·亮点作文"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和实践策略,其课堂教学模式依次经历"选点、析点、点亮、作文、评改和反思"等6个环节,简称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模式"。在此,笔者就其中的"析点""点亮"和"评改"等3个环节加以评述。一、析点:用生活微点勾勒学生的"眼中之竹"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写作是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习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通常作文,胸中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叶老的话揭示了提高写作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自然成文。  相似文献   

18.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是写作指导的延伸和补充。就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而言,不少教师普遍注重学生写作前指导,忽视写作后作文讲评课的组织,认为学生作文评改能力弱,组织学生评改作文费时费力又无功,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了作文评改活动中的主角,成了学生写作活动中的"裁判员""终结者",把作文讲评课上成了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独角戏",他们或谈成绩,好文章读几篇;或说缺点,对差习作批评几句……导致作文讲评课上主体失落,目  相似文献   

19.
习作自主评改,也许对学生的习作爱好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使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正了"写作是自己的事,评改是教师的事"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习作评改方式的诸多变革之中,小组合作方式被大家普遍看好,在这方面的探索令人目不暇接。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广量大的习作评改教学目前仍然"涛声依旧",何以如此?原来,这些探索大多是"纸上谈兵",许多"经验"可"读"不可"用",因而无法与日常教学对接。为寻觅一种"可用""有效"的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方式,我校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拟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习作2》,谈一谈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