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1880年6月27日,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十九个月大时,小海伦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她双目失明、双耳也聋了。海伦七岁时,父母为她请了一位年轻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2.一天,安妮让海伦用一只手接水,然后在她另一只手上一遍遍地写着水。果然,海伦领悟到水正是从自己手中流过的那股清凉的东西。当海伦懂了安妮在她手上写的妈妈的意思时,她一下子扑到妈妈的怀里。  相似文献   

2.
边欣 《数学教学》2008,(10):34-35
海伦三角形是边长和面积均为整数的三角形.若海伦三角形的三边长互素,称为本原海伦三角形.我国著名数学史学家沈康身先生在其出版的新著《数学的魅力(1)》一书的第十章,分析了海伦三角形及其性质,其中提出了完美海伦三角形的定义: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均是整数的本原海伦三角形称为完美海伦三角形.沈先生证明了直角三角形不可能是完美海伦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完美海伦三角形是否存在呢?  相似文献   

3.
尚海涛 《教育文汇》2005,(12):28-28
安妮牵着海伦·凯勒的手在寒冷的冬天接触冰冷的水。当海伦·凯勒幼小的心灵被触动时,安妮在海伦的手心用指尖轻轻划着“W、A、T、E、R……”,同时拉着海伦的另一只手触摸安妮的颈部声带处,口中不断发出“water”(水)的读音,从而让海伦·凯勒感受到了发音的奇妙。  相似文献   

4.
刚进初一,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时,我就深深地被海伦的故事所吸引。今年暑假,我终于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海伦·凯勒》这本人物传记。读罢,更是为这个传奇人物所震撼。书中记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的一生。海伦出生后十九个月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  相似文献   

5.
一、结识海伦,触摸文本 PPT出示:海伦·凯勒照片 师: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被誉为“美国英雄”的海伦·凯勒。对于海伦·凯勒,同学们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6.
郭倩 《下一代》2014,(4):42-45
正1.1880年6月27日,举世闻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19个月时,小海伦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她双日失明、双耳也聋了2.海伦7岁时,父母为她请了一位年轻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21岁的  相似文献   

7.
马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是一个生命的奇人,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事实。而就在这个奇人的侧影里,曾屹立着一个瘦小但又无比高大的身影。她就是海伦的老师——安妮·沙莉文,一个托举起奇异生命的人。海伦在《沙莉文老师的故事》一书中这样记述:海伦的名声与日俱增,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有少数朋友注意到,在她身旁.经常有一位纤细瘦小的女士如影相随。  相似文献   

8.
一、结识海伦,触摸文本 PPT出示:海伦·凯勒照片 师: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被誉为“美国英雄”的海伦·凯勒。对于海伦·凯勒,同学们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9.
片段一 (出示)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雇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我觉得海伦太可怜了,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多的娃娃呀! 师: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心中的感受吗? (生读,声情并茂) 生:我觉得上苍太不公平了,小海伦那么小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师:一岁半的小海伦,看不见也听不到.这种状态下她会怎样面对生活呢?请同学们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上继续写下去,从此海伦将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0.
钱敏  郭琪 《神州学人》2007,(8):26-27
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不仅是个盲人,而且是个聋哑人。在她出生后的第19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使海伦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对于盲和聋,海伦在她的处女作《我的生活》里表达了她的切身感受:"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断苏教版第十二册《海伦.凯勒》为我们记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强者形象。在结课之时,回顾总结对海伦.凯勒的一点感想,大多数同学都表达了对海伦.凯勒生命奋斗的一种敬佩,一种学习,其中一个叫史发军的同学的发言却与众不  相似文献   

12.
读完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被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海伦向世人证明了苦难同样可以铸就伟大的人生。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  相似文献   

13.
海伦.福斯特.斯诺与冰心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一见相知,彼此倾慕,结为终身挚友。俩人互译对方作品,评介推崇对方业绩,为中美友好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可贵贡献。海伦盛赞冰心与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的结合是"工合"式幸福婚姻,成就了双方的事业;冰心赞扬斯诺与海伦"才均力敌",埃德加.斯诺的事业,也就是海伦.F.斯诺的事业。两个斯诺,在事业上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海伦·凯勒     
你们知道海伦·凯勒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子。海伦1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从那以后,她就看不见、听不见,也不能说话了。幸运的是,苏丽丈小姐来做她的老师。她教海伦读书、写字、说话、骑马、划船、甚至爬树。海伦很努力地学习,她用自己的触觉和嗅觉完成了大学学业。  相似文献   

15.
张晓林 《中国德育》2009,(12):57-59
美国一名普通教师海伦·姆拉斯拉在当班主任时,每学期末都会为每位同学写一份热情洋溢的评语。若干年后,他的一名学生因公殉职。人们在学生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是海伦·姆拉斯拉当年写给他的评语。在这位学生的葬礼上,其他学生纷纷告诉海伦·姆拉斯拉:“您给我的评语一直压在我的写字台上,  相似文献   

16.
海伦·凯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就在这时,家庭教师安妮·沙  相似文献   

17.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海伦·凯勒。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位是拿破仑,一位就是海伦·凯勒。”海伦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了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海伦生于美国,1岁时,她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急性胃充血以及脑充血,他们宣布无法挽救。在一个清晨,海伦的高烧突然退了,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  相似文献   

18.
我和海伦     
海伦是我的好朋友,她是一个美国小女孩,长着一双黑黑的大眼睛,黄黄的长头发,圆圆的小脸蛋,像芭比娃娃一样,可爱极了。海伦在美国出生以后,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姥爷姥姥家,正好和  相似文献   

19.
一、文本解读都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但当这扇窗户紧闭之时,心灵还能通向光明吗?海伦.凯勒的自传体散文《再塑生命》启迪人们:当一扇窗户关闭之时,我们还可想方设法去开启另一扇窗户。也许在海伦的字典中,为自己开启那另一扇窗的人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吧。文本中处处流露出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崇敬以及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阐释的历史,而关于海伦形象的阐释史,使历史与想象的界限更加模糊。从伯罗奔尼撒的光明女神到丽达与宇宙之女,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到欧里庇得斯的《海伦》,这个女人的面目在历史的迷雾中扑朔迷离。假如虚构也是一种历史,那么追索神话、文学与艺术中的海伦,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