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射箭研究综述--以部分期刊和书籍为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弓箭最早的国家.作为最重要的军事技能以及生存手段,射箭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传播最广、参与者最多的体育活动.围绕着射箭,古代产生众多形式不同的射箭活动,从中还衍生出了诸如"投壶"、"弹弓"等各种形式的竞技游艺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射"为中心的古代弓箭文化系列.于是,射箭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称之为"射艺"或"射学".它不但是中国古代武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领头项目.本文对建国以来有关中国式射箭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做了一次简约的综述,大致总结出建国以来中国式射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河北弓箭社是北宋边境地区重要的民间武术会社,曾为当时保境捍边、维护社会安定发挥过重要作用.河北弓箭社起源于"澶渊之盟",属于民间武术会社组织.它以"自卫家身"为出发点,具有自发、互助等特点."澶渊之盟"后,边境武备松弛是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有识之士的支持是其发展的动力,而贪官邀功、组织混乱,最终导致了河北弓箭社的消亡.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射箭对日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射箭技能的国家之一,这已经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在古代的传说中,也总是把弓箭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易·系辞传下》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就是把弓箭的出现视作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古人还总是把弓箭的发明同一些传说中的杰出人物——黄帝、挥、后羿、牟夷、逢蒙等联结到一起,一些古代少数民族更是如此。显然,这折射出弓箭的产生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上的确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民族射箭技术与理论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射学”,其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制作、礼仪、训练、施放等一系列技术,而且还从射箭活动中衍生出教育、体育、游艺、交流等社会功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射箭运动核心竞技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访谈以及系统分析法,提出射箭核心竞技能力及其制胜对策:基本功是今后射箭训练的重点;射箭项目必须重视体能训练;增强手指感觉、肌肉交替放松的能力;重视对弓箭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以期为我国在下一奥运周期提升射箭整体实力提供训练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时,都经过渔猎阶段,以捕捉禽兽鱼虾为食。世界上各个民族在互不交通的情况下都发明了弓箭,使用弓箭进行狩猎。这说明人类智力的进化是相同的。但是据考古发现,以中华民族的石镞为最早,山西峙峪地区出土的石镞距今已有二万八千年。而在射箭的家族中,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弋射,这也是世界上其它民族所未曾使用过的。  相似文献   

6.
论弓箭之道     
田桂菊 《体育学刊》2008,15(2):110-112
以中国的伦理思想和传统哲学来阐析人与箭之关系,射箭中蕴含着无意识的"无为而治"、"无技之技"、"无艺之艺"等哲理,可以培养人的意念、忘我、无求、超越等思辨能力.弓箭不仅仅是一种勇武的运动方式,而且是颇具人文教化功能,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伦理思想、传统哲学以及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的传统体育文化.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可为提高当前我国射箭运动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射箭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箭是我国古代人民作为打猎与战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而且射箭在我国古代教育与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这一丰富的历史遗产,为我国现代竞赛射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现代射箭技术的两臂动作要领,与古代射箭很相似。由于有历史的借鉴,以及广大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刻苦钻研,使我国现代射箭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外比赛中曾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8.
王永红  陈祥伟 《体育科研》2017,(6):54-59,66
为了了解我国射箭运动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射箭运动研究的方向,厘清射箭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路径,基于CiteSpace视角,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998年以来发表在C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射箭运动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射箭运动研究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目前仅仅形成了简单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只有少部分作者之间有合作关系;研究大都以高校为依托,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史、体育文化、射箭与竞技体育、射礼、弓箭系统等方面;传统射艺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下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9.
崔乐泉 《收藏》2008,(4):84-89
射箭在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中可谓各项目的鼻祖,它的起源与远古人类进行狩措和保卫自身安全的需要有着很大的关系。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图1)。这种箭头是用石头磨制的,绑在木杆上作为射箭之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射箭运动,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它是体育,它是文化,它还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在此背景下,弓箭制作亦从国家的层面形成一整套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射箭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晓雯 《收藏》2012,(3):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叶适、刘克庄、贾似道等文人士大夫。两宋私人书画藏家人数众多,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书画收藏之繁盛。然而,以书画成就而驰名艺坛的米芾却因其书画盛名,而掩其鉴藏大名,以致少有人关注米芾作为书画鉴藏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体育科研和训练用仪器器材的研制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实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训练器材与训练理论和方法;训练、测试与诊断、评定;工程技术知识与体育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体力活动不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准确的体力活动监测方法和仪器对于开展体力活动研究、运动干预和人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Actigraph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多的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监测仪器之一,首先介绍了Actigraph的基本技术、参数,然后对相关Actigraph的文献从"信度"、"效度"、"能量消耗推算方程"、"仪器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田径课教学正面临巨大的困境。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组织形式呆板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考试评价体系标准规则化,定量化,使学生对掌握田径运动的实用性、健身性产生怀疑。思想认识与资源开发不足,使田径课教学失去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社会科学知识对体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和自然科学技术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 :“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体育科学技术要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梁晓龙同志多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从事体育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对体育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本刊将陆续发表作者对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以求推动对中国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赵宝琴 《收藏》2007,(10):126-130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日,享年78岁。山西省太原市阳曲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达70多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的同异及教学中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两个体育项目,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适当的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互补作用,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完美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