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挺 《收藏》2015,(1):93+92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名句。竹是正直、纯洁、谦虚的象征。中国人用竹、食竹、赏竹、咏竹、画竹历史悠久,除我中华民族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将竹子的实用性和审美特性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能赋予竹子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华夏先民用竹作为书写载体,同时也将竹制成日常生活器具。至唐、宋、元,中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批素  相似文献   

2.
竹情竹意     
尹世昌 《集邮博览》2013,(12):26-27
挺拔秀丽,坚毅顽强,纯洁朴素,四季常青的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被美誉“四君子”。大凡有学问、有文化的仁人雅士对竹都是情有独钟,以致吟诗作画,从古至今留下多少千古绝唱,传承竹文化更不乏其人。而我这个平常人喜爱竹子则因老妻原因。  相似文献   

3.
老叟 《收藏界》2010,(7):58-59
国人爱竹,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既为“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是古今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咏诗雕刻的题材。竹子清秀挺直,无牡丹之富贵,无青松之雄伟,无桃李之娇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柏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思想品格。自古就有许多文人雅士喜爱竹,宋代苏东坡写有许多首咏竹诗,其《干潜僧绿筠轩》最为脍炙人口:“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爱竹、画竹,在《题竹》中说:“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相似文献   

4.
来源于生产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球",是仫佬族民众的智慧结晶,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仫佬族"竹球"的起源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以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为契机,有针对性地提出"竹球"进校园对策,促进对仫佬族"竹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磊 《收藏界》2014,(3):96-99
竹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具,大至竹楼、竹床,小到竹竿、笔筒,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竹子中空有节,被认为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苏轼更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将竹子比作君子,认为它有坚毅、正直、谦虚和廉洁的特性,于是喜竹、爱竹成了风俗。时人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  相似文献   

6.
正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历朝历代画家们屡画不绝。齐白石也爱画梅、兰、竹、菊,在数量上,画梅花和菊花最多,竹子和兰花相对少一些。齐白石画竹,大多是"风竹",用笔横扫,竹叶似迎风飞舞,笔扫千军,疾风振林,这一点与海派大家吴昌硕颇有点像。齐白石画的"风竹"来源于吴昌硕,用笔上以书入画,有"金错刀"美誉。  相似文献   

7.
不可居无竹     
宋笑三 《收藏》2013,(8):122-125
宋代诗人苏轼在一首名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居士嗜好口腹之欲早已尽人皆知,而他对"居中竹"的偏爱居然能胜过盘中餐,实在让人绝倒。其实,中国人对幽幽绿竹的情愫古已有之,《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绿竹"与"君子"比兴,其味隽永,婉转悠长。而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子猷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外,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便是"不可居无竹"的来历。竹子原产于亚洲,不论中国、日本还是东南亚,对它都给予了不加掩饰的喜爱。中国文化里,竹子被视为"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风雪、随处而安、怡然自得",进  相似文献   

8.
邵大箴 《武当》2011,(7):67
号称"四君子"的梅兰菊竹,是我国传统文人画中常用的题材,它们具有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竹,代表的是"高风亮节"。我国古今艺术家都喜爱画竹,人民大众也喜爱欣赏画中的竹,目的是从中奇托理想,陶冶情操,满足审美需求。文人画中画竹的传统积累深厚,这对当今艺术家来说,固然是一笔可资借鉴的遗产,但也为创新增加了难  相似文献   

9.
马焜 《垂钓》2010,(1):44-45
北方人习惯把竹钓竿称为“江苇竿”,因为竹钓竿的竹子非常像北方的江苇,而竹子和江苇又同属禾本科,叫错了也很正常。 竹钓竿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其实老钓鱼人都知道,竹钓竿的使用在中国北方有着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0.
空心     
丛化寺院里秀竹连片、郁郁葱葱,种植着不同类型的多种竹子,看上去像一座苏州园林。不仅如此;就连方丈和僧人们的大多用具居然也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像竹碗、竹杯、竹笛、竹椅、竹床;竹门等等,筷子、毛笔就更不用说了。  相似文献   

11.
君山竹韵     
位于烟波浩渺的东洞庭湖中的君山,有着独特的风姿和梦幻般的色彩。君山之神奇,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山上特产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竹子。君山自古多奇竹,而且随处可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多画竹,爱竹如命,他说竹为龙种,神龙变化见首不见尾。又把竹子比为君子,“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但是,板桥先生所画之竹大多为一种,少有奇种怪类。在君山这  相似文献   

12.
张廷会 《收藏》2007,(12):127-127
我国的竹子有250多种,但可用以雕刻的只有毛竹、刚竹、箬竹、淡竹、紫竹等少数几种。紫竹,亦称黑竹。禾木科,竿圆筒形,高3~5米,直径2~4厘米,竿长成后渐变成紫黑色,很是雅致。  相似文献   

13.
模型广角     
《航空模型》2020,(4):12-15
竹蜻蜓与直升机 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在力学原理上与现代航空肮天器有相同之处,竹蜻蜓与直升机就是一对典型的例子。竹蜻蜓是很多人的童年玩具,它利用高速旋转的桨叶,能产生向上飞的力。以前的竹蜻蜓,多以竹片手工制成,如今塑料材质的竹蜻蜓套材更为常见。竹蜻蜓的英文名为Chinese top或bamboo-coptei,被认为是直升机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贾宝源 《集邮博览》2013,(12):31-33
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坚贞、清高的特征,成为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中国历代画家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它们干姿百态的绘画佳作,其中有一些还被搬上了方寸。  相似文献   

15.
朱匀先 《中国收藏》2020,(11):52-57
竹,质地坚韧,身干挺拔,与玉一样,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喜爱。在“穆城”嘉定,竹人即是文人,文人亦可为竹人。以竹为纸,以刀代笔,将胸中意象,绘于竹上。援书画清明朗润之气,入雕篑满眼刻镂之功,把对自然万物的领悟,在盈尺之间的竹节上表现出来,可谓“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使得常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竹子,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相似文献   

16.
1993年6月15日邮电部发行1993-17《竹子》邮票,共4枚,分别是:(4-1)紫竹,(4-2)金镶玉竹,(4-3)佛肚竹,(4-4)茶秆竹,以及小型张一枚。邮票发行后,我  相似文献   

17.
林轩 《中国集邮》2001,20(7):5-6
熊猫,被誉称为“国宝”,其形象早已家喻户晓。没有人不为熊猫那奇异的、黑白相间的毛色,憨态可掬的神情,看似笨拙实则敏捷的步履所吸引。在动物园里,熊猫馆是被人们光顾最多的地方。熊猫虽属于食肉动物,但因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已转变成专门食竹的兽类,因而性情温和,行动迟缓,体形敦厚,招人爱怜,屡屡作为我国的友好使远赴海外,又多次成为体育盛会的吉祥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就是以熊猫形象作为该组织的会徽的。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贵为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除了那句“难得糊涂”令世人诸多感慨之外,还酷爱画竹。他平生画竹无数,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除了竹子的风骨能表现他清雅、洒脱、豁达、坚忍的精神追求之外,更因为画竹也是治愈他肝郁之症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布依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特征进行归类梳理,发现源于宗教祭祀、生产生活、军事战争和节庆娱乐等的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竹文化和竹图腾崇拜交织作用下发展起来的。竹图腾崇拜是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物质和精神源泉,为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动力,成为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竹材具有生长周期短、再生能力强、绿色环保等优良特征,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竹产品因在功能、造型、结构、审美等方面的突破比较少,而在市场竞争中趋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竹产品的再设计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功能造型和精神文化方面进行再设计,这样才能在继承竹文化、工艺的基础上得以更好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