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青年奥运会、青奥会.它是一项专门为14-18岁青少年人设计的综合体育赛事,融和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为推进这些领域与奥运会的共同发展而起着一个催化剂的作用.青奥会每4年1届,夏季青奥会时间最长12天.2001年,时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提出了举办青奥会的设想.国际奥委会委员在2007年7月5日于危地马拉城举行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一致同意创办青少年奥运会.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第2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南京举行.  相似文献   

2.
青年奥运会是国家奥委会进行组织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对于全球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一次理念引导和实践创举。将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澳大利亚青年奥林匹克节和青奥会对比研究,发现青奥会是国际奥运会基于全球化、普及化、生活化视角对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举措。从传播学视角分析,青奥会大众传播模式使得青少年体育的主要结构和本质功能得以释放,并作为传播中的"舆论领袖",其传播内容的兼容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传播效应的持续性使得青奥会对青少年体育发展产生其重要的影响效应。从赛事影响力角度看,青奥会的竞争性弱化、缺乏大牌明星等是此项赛会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2010年2月10日南京获得2014年青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举办青年奥运会为南京首次赢得了直接向国际社会证明自己城市身份的历史机遇。青奥会是雅克.罗格主张并最终得以设立的新型的青年人奥运会,它以沟通和理解为宗旨,反映了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在商业化进程中流失的原始的奥运宗旨的补救愿望。青奥会具有高度的理想主义理念,这种理念将为南京注入城市升华的元素。青奥会是典范性的国际性赛事,在此赛事及其相应的系列性文化活动的促进下,南京的城市定位应当更为明晰,而青奥会有望成为南京作为古都型城市定位的见证性仪式。青奥会不仅是一种体育赛事,更是一种国际理念的综合体,南京和奥运会的对话将会促使南京实现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2010将在新加坡举办第一届青奥会,2010年2月10国际奥委会把第二届青奥会的主办权授予了中国南京,在同一大洲连续举办青奥会,显然是国际奥委会对中国人的信任,南京模式的青奥会是对南京人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国际奥委会的期盼,国际奥委会举办青奥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进一步在全世界青年中推广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举办青年奥运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创建一个类似奥运会的小型奥运会.它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它不是全部意义的体育比赛,而是通过体育教育青年,青奥会要为青年提供了一次感受奥运精神的机会."借鉴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体现南京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特色是本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青年奥运会诞生溯源、特征区分和发展预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奥运会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最新设立的一项赛会,它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理论、实践和修正方面的原因;溯其来源,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只是青奥会之形,澳大利亚奥林匹克青年节最具青奥会之神,而世界青少年运动会最像青奥会之体.青奥会独具的焦点对准全球青年、竞技融合文化教育、宣传借助青年大使、申办走出欧美富国及成功取决是否快乐的5大特征,与奥运会在参赛年龄、报名资格、比赛项目、赛事时间和规模、大会仪式和颁奖方面的本质区分,决定了青奥会的个性和发展初期较低的预期.南京要在青年奥运文化和教育、场馆设施和交通保障、青奥会创新和奥林匹克理想回归等方面作出艰苦努力,为青奥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委会创立的一项新的全球性综合体育赛事.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一项新事物,其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使命.青奥会把焦点对准全球青年,旨在对全世界的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它与奥运会同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系,但两者却有着多方面的差异.南京作为第二届青奥会的主办城市,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是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青奥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焱 《集邮博览》2014,(10):65-67
正2014年8月16日至28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在我国南京市成功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少年运动员齐聚南京,共享盛事。青年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近年来新创设的赛事,每4年举办一次,第一届青年奥运会于4年前的2010年在新加坡举办。当时,作为主办国的新加坡为此发行了多套邮票,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为这一首创的赛事发行了相关邮票。现在,借南京青奥会举办之机,让我们从邮票的视角回顾一下4年前的首届夏季青奥会。  相似文献   

8.
郁建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6):58-60,68
文章认为,与北京奥运会不同,南京青奥会是在国人体育价值观悄然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创办的。由此,它所张扬的主题当是"夺标"和"育人"的融合,即南京青奥会将不仅是全球青年的顶级体育赛事,而且还是全球青年文化与教育活动的盛宴。在坚持启发、引导以及培养青少年健康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南京青奥会将特别在促进城市各类人群和谐共处和城市社区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8月16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见131111)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青奥会"),4年一届,分为冬季和夏季青奥会。参赛选手年龄限制为14至18岁,比赛项目大部分与奥运会相同。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第2届青奥会将在中国南京举办,以形成南京青奥会的核心价值为主题的"南京青奥会口号、目标与理念"研讨会,2011年4月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杨桦、任海、孙大光、孙葆丽、张清、徐达、丁铭等著名的奥运专家、理论学者和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官员,对青奥会诞生发展的历程,青奥会特质,青奥会与奥运会的异同,青奥会的口号、目标和理念等体现青奥会内涵的问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从新加坡展望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已于8月26日在新加坡胜利闭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于本届青奥会非常满意.他认为,青奥会不是奥运会的翻版,应该有所创新.因此,本届青运会出现一些新的项目.更重要的就是在青奥会中特别强调文化教育活动,以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第二届青奥会将于2014年在我国南京举行,为此,作者提出如何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青奥会的创新、使命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奥委会与时俱进,创立了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青奥会基于青年,面向未来,以比赛的形式召集全世界优秀青少年,在青少年中开展奥林匹克价值观宣传和普及工作.青奥会肩负着教育青少年的历史使命,通过特色鲜明的文化与教育计划,着眼于青少年的健康与身、心、精神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奥林匹克精神本质的回归.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创新产品",青奥会与奥运会互为补充和发展,在传媒关注、商业开发、文化差异以及项目设置上有其独特之处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青奥会应处理好四个关系:商业开发与社会公益的关系;精英比赛与青少年教育的关系;青奥会与其他各项奥运赛事的关系以及面向世界青年与少数国家垄断金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开启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奥运之旅;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使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有了进一步的"亲密接触"。面对新的奥运机遇——青奥会,能否实现两者新的跨越?从青奥会的由来作为论述起点,认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理念是促进奥运会人文精神及青少年文化回归的重要方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取向符合青奥会理念的内在需求;青奥会的举办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青奥会文化教育活动上的运用将成为区别于新加坡青奥会的显著特色,能丰富青奥会的文化内涵,并为武术运动跻身奥运正式项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青年奥运会的超越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4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举办青年奥运会(Youth Olympic Games-简称YOG).同年7月6日,在危地马拉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这一决议,并在2008年1月通过决议,确定了新加坡举办2010年的首届青奥会.  相似文献   

15.
青奥会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即将于2010年举办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与青年奥林匹克节一脉相承,是青年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和澳大利亚青年奥林匹克节进行简要介绍,分析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青奥节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主要结论:青奥会在项目设置上在与奥运会大项接轨的同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特点;在传播方式上注重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吸引青少年的参与;更为强调奥林匹克的教育宗旨,弱化国家主义倾向和功利性目的.青奥会可能存在竞技性与教育性失衡、运动员低龄化等问题,建议国际奥委会借鉴青奥节的经验教训,探究更适合青少年成长的项目及规则设置、年龄要求,促进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我国在以青奥会为契机、加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科学》2014,(3):1-5
正值南京青奥会倒计时100天,《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组织的春季论坛,以"南京青奥会:青少年·运动·未来"为主题,讨论青奥会背景下南京青奥会的精神与教育理念、青少年运动现状、青奥会与青少年体育、运动青年之于未来中国、青奥会与城市发展等问题。论坛中,各位专家的报告、发言以及与参会者的思想碰撞,对南京青奥会本身、南京青奥会的主旨和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秦增忠 《精武》2012,(28):57-57,6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培训管理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在借鉴北京奥运会、新加坡青奥会志愿者成功培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在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培训管理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目的在于为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培训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游泳》2010,(5):12-12
8月14日至26日,第一届青奥会在新加坡成功举办。青奥会跟奥运会相比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让我们通过湖北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国际级游泳裁判曾吉的眼睛看看青奥会的奥秘吧!  相似文献   

19.
以2010年首届新加坡青年奥运会为实证分析,发现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体育赛事回归本质:全民参与成为赛事举办的目的,竞技比赛成为赛会的展示平台,同时通过组委会一系列文化教育计划培养年轻人积极的生活态度。由此,从青奥会透视出大型体育赛事运行理念的嬗变:全球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低碳经济、瘦身规模、城市互动和精英示范是大型体育赛事运行理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科学》2014,(5):1-5
南京青奥会书写了青奥会史、奥运会史以及南京城市发展史,同时也构成了一种媒介奇观。南京青奥会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南京市民对青奥会的支持具有可信性,它不仅体现了完整的利益至上的原则,还展示出中国式纳税文化的特点,而举办大型赛事则是中国庙会文化的延续,非首都城市参与举办大型赛事是中国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标志。体育的仪式化本色无法更改,南京青奥会是中国式密集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运动的阶段性一站,并由此可以激励中国的体育观念的转型。南京青奥会在展示中国大国复兴的必然性的同时,还将体育学的原始意味重新确立,锦标主义内涵退出青奥会舞台之后,一种更为纯洁的奥运精神构成了南京青奥会的基本文化符号,其所催生的文化景观体现了南京青奥会所具有的超媒介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