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写人叙事也好,绘形绘景也罢,无不蕴含着感人肺腑、引人共鸣的真情。《考试说明》中也明确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挚”。因此,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不妨先想一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感情?是对某个事物的喜爱还是厌恶?是对某个人的热爱、感激、思念还是憎恨?是快乐还是忧伤?是欣喜还是愤怒?是赞美还是蔑视——当你确定要表达某种感情时,就能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了。叶圣陶先生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  相似文献   

2.
周启群 《初中生》2015,(2):17-19
说真话、抒真情,是指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它是文章打动人心的魂魄所在.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充分地、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心底的真情爆发了、喷涌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细节化了的时候,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会打动人心.”可见,作文贵在情真意挚.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说真话、抒真情”的典范,不概念化、不矫情、不套作、不乱编,而要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写作中,我们如何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呢?不妨试试下面四招.  相似文献   

3.
李海螺 《课外阅读》2011,(6):286-286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提倡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真话,引导学生述真事,启发学生抒真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灵来感悟生活,把身边熟悉的一切,变成生命中最美丽的景色!让每一次习作,都成为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真情能使文章具有灵性,生动感人。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显然,一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与情感比较起来,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范宏飞 《辅导员》2009,(13):23-23
巴金爷爷曾经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是啊,巴金爷爷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的作文要努力表达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家人的爱,用真情滋润我们的作文。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人文分离现象普遍存在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巴金老人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因而,作文抒发的应该是真情,表达的应该是真实的思想,作文如果脱离了人文性,写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作文已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在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作文只是为了考试时拿高分而已,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于是作文中假话、大话、空话充斥,写作成了一场文字游戏。下面这则事例可…  相似文献   

7.
说真话、诉真情是写作的前提。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即篇篇写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那样,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感到可信,写出的文章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里提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呜出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作文必须说真话,诉真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呢?  相似文献   

8.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 ,写作的要义在于书写真情。叶圣陶早就指出 :“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 ,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显然 ,一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 ,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 ,显然应该是其次的事。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将它们颠倒过来 ,而这种颠倒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情感的伪化”。我们的学生一旦写起作文来 ,仿拂就自动进入了一套虚假的程序 :老气横秋与虚情假意胡编乱造 ,作文本里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符合他们年龄的独…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强调作文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说真话,抒真情”。自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篇优秀的文章,是能把读者的感情激发出来并引起共鸣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创作,用真情去表达,力求使自己的文章先感动自己,再打动他人。  相似文献   

10.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说写作者先有了感情的萌动,才会有文章的形成。“情者,文之经”,意思是说写文章要有真情的贯穿,用情感的“经线”将珠玑之文连缀。纵观中外文学史,打动人心的文章往往是真情洋溢的文章。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没有了真情,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难成文。然而现今的中学作文教学,不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以模仿为主的功利主义技术训练常常占据课堂,  相似文献   

11.
刘淑萍 《新疆教育》2013,(15):32-32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何严真 《现代语文》2014,(10):129-131
胡适先生曾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古人也说,情乃文之本,情者文之径。可见作文不可没有自己的真性情,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因情而缀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优秀的作文要有真性情,唯有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感受和认识的作文,才能展示生命的高度,才能让作文达到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雷恩莲 《辅导员》2010,(11):32-3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发的感情真实与否是一篇作文的格调高低的关键,只有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作文教学可以唤醒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的那颗“童心”、“诗心”,让他们的人生细腻、丰盈、浪漫,富有情调,富有精神品位,使他们深情、厚重、优雅、达观、洒脱。作文抒写的正是心灵激情和文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中写道:“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倡导写真情作文,而真情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写作的过程是一…  相似文献   

15.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作文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要吐真言、露真情,有感而发。流露真情的文字才是最动人的文字,走进心灵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巴金先生曾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是的,真性情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文就是通过亲身参与的活动方式,开发阅读,活动,生活等写作资源,强化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促进自由表达,抒发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7.
张招新 《学语文》2008,(3):38-3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凋了作文要重在“有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观,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挖掘个性,张扬个性的过程。“‘个性’是文章灵魂。作文训练的‘纲要’我以为应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无我、无个性,不敢说真话、抒真情、写真象,作文就极易走向邪路。”(刘锡庆)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灵魂在于真情,写作的要义在于书写真情。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有兴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说的话,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刚刚出台的广州市初中作文评分标准已明确增加了“情感真挚”的评分要求。本人认为,“情感真挚”的本质就是感情真实、自然。当然,感情真实、自然不是说不允许虚构,而是要求作文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艺术地展现出真实动人的效果,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一篇考场作文怎么样才能吸引阅卷老师?我想,除了新颖的立意和优美的语言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再高明的写作技巧也只是无水之舟。现在的考场作文要求“感情真挚”,却有不少考生还在那里“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同一具僵尸,有形而无神,是难以打动读者的。那么,应当如何在考场作文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