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江 《语文学习》2021,(1):48-50
恐怕没有哪一个词语,像《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在一篇短篇小说中,被反复提及。《百合花》是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于1958年3月的《延河》杂志。小说致力于表现解放战争的生活,揭示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主题。解读这篇文章中的“被子”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文学界,《百合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茅盾先生曾在《百合花》发表之初有言:"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当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1]1981年《百合花》第一次回归高中教材,该文前承鲁迅先生的《药》,后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地位可见一斑。四川师大的汤道榕教授曾为此撰文:"《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这确实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3.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小短文。由于该文篇幅短小,文字清雅,意蕴丰富,所以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时都选用了该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课例有:上海陈钟梁老师执教的《百合花开》(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题目为《百合花开》)、山东济宁师专附中朱则光老师执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比较两课例,我们会发现两位优秀教师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情者文之经”,文学的特殊力量在于感染,在于以情动人,使读者受到熏陶。女作家茹志鹃的《百合花》(1958年3月《延河》),通篇洋溢着军民之间、革命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骨肉深情,也充满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怒之情。 《百合花》是以情动人,以情取胜的。  相似文献   

5.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有多重阐释空间的短篇小说,在十七年文学环境中曾因“感情阴暗”遭受发表挫折,1958年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后又倍受争议。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它被众多读者不断评说,并进入中学和高校教材,在阅读、评论、再阅读、重评的螺旋式研究中确立了其经典小说的地位,且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主题诠释、人物研究、创作背景及接受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1958年3月,《百合花》于《延河》上发表后当即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评价:"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1])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洗礼,《百合花》的主旨终于由"十七年文学""歌颂军民血肉关系"~([2])回归到当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3]),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终于得到人们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茹志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作家。《百合花》与《剪辑错了的故事》分别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百合花》不是菇志鹃的处女作,但可以说是她的成名作和早期(“文革”前)的代表作。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同年6月《人民文学》转载后,它就以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敢于别树一帜的胆识,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赏,在艺术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  相似文献   

8.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9.
《百合花》与《三角梅》均以女性视角对一个小战士进行了追忆,然而两篇作品在具体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却呈现出鲜明有趣的对比。《三角梅》采用了第三人称“她”的叙事视角,以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分离以及故事层面聚焦者荔生和她的聚焦对象战士贺振木之间的追寻与拒绝的关系,体现出个体叙事对国家叙事的内在对抗;《百合花》则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通过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和故事层面的聚焦者“我”对于聚焦对象“小通讯员”的控制,从而将个体叙事控制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尹诰》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出土文献。它本是《尚书》中的一篇,又称《咸有一德》,秦季失传,汉时重出孔壁,为逸《书》16篇之一。西晋永嘉之乱致使官方所藏今古文《尚书》荡然无存,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却有《咸有一德》诸篇。经宋元明清学者反复探究,证明梅本《古文尚书》当为伪作。今出清华简《尹诰》进一步证明了清人辨伪成果的科学性,晚书《咸有一德》是伪非真,铁证如山,不可移易。  相似文献   

11.
《百合花》是茹志娟登上文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提倡书写大场面、歌颂大人物的文化背景下,《百合花》以“通讯员”“新媳妇”两个小人物的塑造,歌颂了战争年代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关于细节的设计和描写将这种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主题在作品的结尾集中爆发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温情故事,也是一篇宏大主题下的精致文本。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着重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叙述视角和叙述节奏三个方面的突破,来证实《百合花》中“我”的情感历险。  相似文献   

13.
在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作品中,茹志娟的《百合花》别开生面,为文学的多样性增添了亮丽的一笔:首先,它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题材的多元化,成为当时作品中的另类追求,它的出现是对文学主潮流的一种背离。其次,它是个体话语对中心话语的解构,成为独特的"这一个"。第三,它承袭了以前作家、作品以人性为关注对象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对"五四"以来"人的大旗"的延续。《百合花》的文学史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贾晓晖 《现代语文》2006,(6):121-122
记得在我们中学时代,语课本中节选有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百合花》这部短篇小说,当时对它还没有多深的理解,可是那些素雅的百合花却映在了脑海中,带给我一片纯净的天地。时隔二十年,重读《百合花》,那静静散发的芬芳依然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15.
撰写文学鉴赏小品,就是把对某一部(篇)作品的感受和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它篇幅短小,论题单一,只要求就作品的某一方面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作有理有据的阐述。一、确定小品论题、论点。论题就是鉴赏小品所要阐述的问题;论点就是对所要阐述的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看法。确定论题和论点的依据是: (一)对一部或一篇作品要有独特的感受和看法。鉴赏小品的论题和论点贵有独特敏锐的发现和真切的感受。例如,茹志鹃小说《百合花》在《延河》  相似文献   

16.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当时主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英雄叙事。同时,它又是一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歌颂了人情人性,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气息。本文将结合《百合花》,论述"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茹志鹃的《百合花》一问世,就被纳入到当时战争文化审美模式中加以读解,时至今日还在延续着。这种鉴赏方式,是那时特殊的文化环境的产物,它既有悖于作家的创作初衷,也使读者难以进入《百合花》的艺术世界,去领略其独异的艺术魅力。笔者力图从作家的创作动机出发,以还原式的阅读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进行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成晓燕 《考试周刊》2010,(12):56-57
近期,我在西亭中学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百合花开》,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寓言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文章语言清新动人.是一篇能够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的美文。在教学中,有这样两组镜头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百合花》是在一种温馨而又让人感伤的情感氛围里着力于对美好人性与人情的诗意赞美。本文通过细读,发现《百合花》的叙事策略在文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把美好人性人情的故事与战争英雄的“传奇”成功地拼接在一起。因而对英雄精神有节制的颂扬与对普通民众情感的真实书写的完美糅合赋予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