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4年6月出版的《集邮博览》编发了广东张益茂先生的"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以下简称"信札"),文中称他从网上购买了一枚20世纪50年代从青海玉树寄往山东即墨的实寄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枚使用了少见的"双弓戳"(星月戳)盖销的邮票(图1)。于是张先生展开了一系列查证研究。文章这样写到:"双弓戳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贵州、四川、青海、陕西等地,使用时间短,存世量不多……就目前发现的双弓戳来看,用于单据上的相对较多,用于实寄封上的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
吕维邦 《集邮博览》2014,(10):14-15
2014年6月出版的《集邮博览》编发了广东张益茂先生的“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以下简称“信札”),文中称他从网上购买了一枚20世纪50年代从青海玉树寄往山东即墨的实寄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枚使用了少见的“双弓戳”(星月戳)盖销的邮票(图1)。于是张先生展开了一系列查证研究。文章这样写到:“双弓戳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贵州、四川、青海、陕西等地,使用时间短,存世量不多……就目前发现的双弓戳来看,用于单据上的相对较多,用于实寄封上的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今年第六期《集邮博览》,其中张益茂先生撰写的《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以下简称“信札”)一文,披露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一位山东即墨籍的年轻战士远离家乡,支援青藏高原建设时,十分思念家中的父母和妻子。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两个多月未接到家中来信,便写了一封饱含亲情的家书,于1957年10月13日寄出,但还未等到家里回信,便逢西藏发生叛乱,这位小战士就在平叛时光荣牺牲了。他的老父得到噩耗后,几乎是用哭泣的言语给部队首长写信询问情况。整篇文章情节相当感人。  相似文献   

4.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11):4-4
细微之处见精神双节长假期间,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社长吕兴华签名的一枚国庆纪念封,实寄封让人爱不释手。9月中旬,《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了主题为"探邮金秋,邮学京城"的活动,在座谈会上,吕兴华重申了"我们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集邮博览》杂志2010年加页不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送走2009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每次我翻开《集邮博览》,读罢"一字文"就有好戏在后头的感觉。《集邮博览》让我开阔了眼界。她是读者的伴  相似文献   

7.
集邮九问     
当我收到《集邮博览》采编部关于"集邮九问"的约稿时,大感意外,2009年在这一栏目作文章的都是集邮名家,而我只是一名"草根"集邮者,没有突出的成绩,与他们的距离实在很大,而且,可说的内容不多。但盛情难却,便从一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2011年第6期刊登了梁荫宗先生《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一文,介绍了他收藏的一枚1931年赣西南赤色邮政实寄封,笔者认为,这枚实寄封的真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集邮博览》一册在手,品味一个"邮"字。《集邮博览》的生命力,也在"集邮"这条线上,就像轮船不能偏离航线一样。《集邮博览》的个性和魅力在于耳目一新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宗旨体现出"博览"二字。集邮爱好者与《集邮博览》连接的桥梁就是信息传递。第10期《奥运邮品永恒  相似文献   

10.
《集邮博览》新开了《名人与集邮》和《50年记忆》两个专栏,两个栏目的开篇之作分别是:《冰心给我的签名》和《抗美援朝时期的邮品》。读"开栏语",深感编辑对读者的阅读要求及阅读兴趣的了解和把握都十分准确。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3):4-4
《集邮博览》让我免上当我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把这本杂志作为集邮的教科书,杂志介绍了很多集邮的知识,让我在集邮中如虎添翼,也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不久前我在成都古玩市场上,有几个人,看到我对邮票很感兴趣,便很神秘的从箱子里拿出集邮册翻开,指着一枚"梅兰芳"小型张,不停地  相似文献   

12.
从1984年《集邮博览》(当时刊名为《北京集邮》) 公开发行之后,我就开始订阅,至今已过了20年了,她 还将是我终生相伴的良师益友。收到新出版《集邮博 览》的日子,就是我的快乐的节日。除了从中获得学习 邮识、畅游邮海的乐趣之外,《集邮博览》还带给我很多 快乐,在此向同好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3.
我与《集邮博览》的交往,已有20多个年头了,期间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就挑拣几个来讲讲吧。2006年10月31日,我收到第11期《集邮博览》,见到“本刊重要启示”中“2007年《集邮博览》不再编辑出版……”文字时,不禁愕然!惋惜、不解、遗憾等复杂的情感一齐涌上心头。两天来,纠结的情绪一直挥之不去,便写下了《留住心中的(集邮博览)》的文字来排遣胸中的郁闷。文稿的结尾是这样的:有诗云:“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相似文献   

14.
订完2009年的《集邮博览》,我又仔仔细细地把2008年的各期翻了一遍,确实期期都很精彩。我喜欢《集邮博览》是因为她饱含的人文精神,阅读时感觉就像在读集邮界的《国家地理》(那是我喜欢的另一本杂志)。身边的集邮人都说《集邮博览》是为高水平的集邮者准备的。这似乎包括两层含义:一、高水平的集邮者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5.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0,(4):3-3
喜欢"博览"较真儿最近,我收到了盖有"样刊致谢作者"红色印章的《集邮博览》。原来是杂志刊登了我推介的邮戳。这样不起眼的"稿件",我认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集邮博览》,开本变大了,纸张光滑了,图文并茂。"天下"栏目,广发域外邮情。恰好在这个当头,我的同事陈茗兄送了一台数码相机给我,我就拨弄起来,一不小心却满足了《集邮博览》的新要求,于是如鱼得水,我的外国赏玩邮票的种种乐趣都一  相似文献   

17.
朱达 《集邮博览》2012,(7):54-54
《集邮博览》一直是我的伴侣,特别是复刊以后的《集邮博览》更成为我的佳侣,一订则订全年,一到必定先浏览后细阅。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披露了不少珍贵的邮史,特别是对外国邮票、邮书的介绍,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对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促进了我的学习和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第六期《集邮博览》发表了梁荫宗先生的《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文章(以下简称"梁文"),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是本人第一次见到贴有赣西南赤色邮票的江西省赤色邮政实寄封,特别是封上的四种邮戳.  相似文献   

19.
初识便深爱     
《集邮博览》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可是对我而言,还是初相识,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天,我在邮局正准备预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偶然看到《集邮博览》杂志,当时感觉这名字起得好,内容肯定也丰富,就临时决定预订了《集邮博览》,把《集邮》杂志去掉了,因为在我们这里的书店和书摊都有零售的《集邮》杂志,可以随时买到。  相似文献   

20.
生平 《集邮博览》2008,(9):38-38
2008年8月8日,正值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当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奥运会的时候。著名邮票设计家刘硕仁、卢天骄夫妇在病中为《集邮博览》寄来了奥运的祝福。一枚珍贵的"姊妹片"放到了我的案头。随明信片还有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