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2.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3.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相似文献   

4.
日本不稳定的地理环境对日本人的自然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出现了"无常观"这一观念。日本人用这种独特的自然观与"无常观"感知自然,与自然交流。人们一边留意自然变化,一边欣赏自然之美,将自然的色彩转移到个体身上,由此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本传统色彩文化,创造了丰富的色彩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5.
《金刚经》是佛教中一部影响极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其中心思想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无住生心"。它以中道"空"观为哲学基础,希望世人以"金刚"般锐利的智慧破除对于一切事物的执着,即无住于相、无住于尘、无住于空,进而达到"无上正觉"的菩提之心、清净之心与利他之心,亦佛心。"无住生心"对于现实生活也蕴涵了丰富的现实的人文意义。即不执于生活琐碎,摆脱物欲困扰,拒绝虚无,成为独立自主之人。"无住生心"为当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法。  相似文献   

6.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人人皆有,指出"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心,虚灵知觉,人心、道心、善心都只是一个心,是心的不同存有状态。善心,执中之心,达于至善,即是本体也是功夫,而修养功夫之善使摇摆于善恶之间的危殆之人心无时无刻都在去恶而择善,并最终积久贯通达到至善的境界,使人的内在心灵之善与宇宙的外部秩序之善自然融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相似文献   

7.
哲学源于惊讶,是对智慧的追寻,是对真相的探索,是对真理的认知。怀疑论不承认任何判断,对一切东西都存而不论,指导着人们不断怀疑,不断探索真理。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丰富,包含"制民之产""王道政治""性善论"。其"仁政"的思想基础为"不忍人之心",可是这"不忍人之心"能否作为基础,能否经得起怀疑,能否作为人之为人存在的根本性规定?如果可以作为本原,又能否作为永恒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8.
日本企业特别是日本制造企业能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绝非偶然,秘诀只有四个字:育人育心。摒弃以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为中心的培养方式,本着"先心后技"的原则,重点培养员工的"诚心、热心与定心",以此来统领技能传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共进。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おもてなし」一词发源自日本平安、室町时代的茶道礼仪,使用历史悠久,含义深刻。近年,日本国内刮起一片「おもてなし」风潮,成为推广日本观光的代言词。「おもてなし」可以说是日本人独具的极其细腻的体贴之心和传统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它最大的魅力在于"款待之人的心意"。「おもてなし」这种文化源于佛教中「一期一会」的无常思想,而这种思想同样也成为了支撑整个「おもてなし」过程的内核。在当代日本,「おもてなし」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和期待。同时它也成为日本人之间、日本人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一种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1.
感应是物事人心变化的原因、发展的环节,亦是其存在的状态和交往的方式。本文从"感之动""感以正"和"感而通"三方面分析程颐咸卦阐释中的感应论,涉及其在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等方面的内涵。"感之动"是天地化生万物、圣人感化人心得以可能的条件,亦是吉凶祸福之源;"感以正"是具有价值指向和现实关怀的感应原则,感者须识其时势、高尚其志、克制偏私狭浅并以诚相感;"感而通"是"感以正"之结果,亦是其目标,包括理一分殊、虚中无我和穷神知化三方面,涉及感通之道的发生原理、工夫进路与通之境界。"感"与"应"在本体论层面是一过程体之两面,程颐侧重论述"感"的三个理论面向,意在强调感者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应慎其言行以成就物我。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古以来日本就对古丝绸之路非常向往,因为那是日本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编织日本梦的素材。来自丝路的精美的紫檀五弦琵笆是日本教科书中选定的精品,日本地名中的"九十九里海滨"、流行歌曲《月沙漠》和名作《敦煌》等,无不反映了丝路情节之悠久。2014年在巴黎举办了"蚕绊——皇室养蚕与古代丝锦及日法丝绸交流"的展览,解说词中明确提到:养蚕的发祥地是中国。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皇后主持参与的祭祀养蚕仪式始于八世纪初。  相似文献   

13.
与前辈相比,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创作心态与处境大为不同,她们不再执着地表现漂泊的身世之痛,断根之哀,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自信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思维致力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们通过对中国记忆里"女性"的叙事、跨族裔"两性关系"的表达、借"娜拉出走"模式对"身份认同"内涵的升华,表达了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人类普同特质的尊重,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平等对话的美好诉求。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学院在日本已设数所,但均为中国名牌大学与日本私立大学之合作,效果亦非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方面的有关部门对日本汉语教学环境不甚了解.将日本与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一刀切”之缘故。本文以笔者所在地日本福冈市乃至九州地区为例,针对在日本的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的高度抽象性、理论性、先进性、超越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其与大众日常生活的交融。作为仪礼与义礼相统一的传统儒家之"礼",其具有规范性、教化性、实践性、实用性、审美性、仪式感,为消解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日常生活的间距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通过论述"礼"的人文内涵,进而分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嵌入"礼"之必要性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嵌入"礼"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成人节”是年满20岁的日本青年男女的节日。小伙子们有的穿着日本传统服装,有的是西服革履,个个显得精神饱满;姑娘们大多身着五颜六色的和服,婀娜多姿又温良贤淑。许多人提前到会,或是先进场等候,或三五成群地在场外轻谈。待开会铃声一响,在场外的人便都秩序井然地步人会场。在仪式上,有长辈们充满殷切期望的话,有青年代表发言感谢父母及学校、社会的养育之恩和培育之情以及今后如何报答的誓言……会场气氛严肃而热烈,人人  相似文献   

17.
正人物名片傅益瑶,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改革开放后被选派到日本学习艺术,致力于弘扬中国水墨画,获奖无数。障壁画、民间祭组画和诗意画是她的主要创作门类。在继承父亲创作手法的同时,她又能把传统的水墨技法与时代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富于变幻又充满情感的作品,成为当下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富有盛名的画家。2016年,她与金庸等文化名家入选中国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时,获得的颁奖词是:"传巨匠衣钵,笔走金陵一脉;渡东海学艺,技惊扶桑画坛。撷唐宋文采,集俳句精华。巨幅壮阔,气贯长虹,酣畅演绎中国山水;悬腕挥毫,诗意深沉,倾情贯注浓郁和风。弘扬水墨传统,促进民间交流,文化使者,一代佳人。"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重建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为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同属东方文化圈的日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大学"自治"经验并使其与本国实际结合等方面是值得关注的。日本战后至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前,1947年《学校教育法》的颁布以法令的形式奠定了日本大学"教授会自治"的基础。大学校长的权力受到文部科学省和"教授会"的制约,其"自治"的组织管理模式属于"同行制"、"官僚制"。2003年《国立大学法人法》的颁布确立了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地位,大学"自治"的组织管理模式向"法人制"、"企业制"方向转换,有利于确保大学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相似文献   

19.
青木正儿是日本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汉文直读论者之一。青木正儿意识到"汉文训读"在翻译方面的诸多弊端,逆潮流地提出了"汉文直读"论的观点,这无疑是富有前瞻性的。尽管青木正儿与荻生徂徕都强调"汉文直读",但青木正儿是在翻译的语境下提出的,并且受到了胡适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无论是"汉文直读"论,还是不失"中国之馨香",其目的在于原滋原味地引介中国文化。"汉文直读"是为了不失"中国之馨香"而提出,而不失"中国之馨香"又是青木正儿检验自己的翻译实践的最高标准,也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筷箸是日本人一日三餐必备的生活用具。日本的筷箸源于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筷箸文化。日本人不仅改变了筷箸的形状,而且赋予它更多的意义。筷箸在日本被称为"生命之杖",在日本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和神话、谚语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