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瑜 《文化学刊》2010,(1):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七大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经过累年的规划与建设,虽然在古城改造与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也仍存在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对古城风貌特色维护不佳以及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等问题。鉴于阆中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应着力打造以"风水宝地·中国阆中"为主题,以民居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为副题的旅游精品系统,积极争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保障名城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双向共赢,应强化整合型保护和创意化开发,并在其间建立协同耦合机制。整合型保护,包含区域联动整合保护、城乡统筹整合保护、动态评估整合保护三个方面。创意化开发的耦合机制则需要区域旅游一体化、遗产旅游品牌化、遗产开发产业化等基本模式。黄山市歙县作为皖南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其名城旅游发展提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型保护与创意化开发,必须全面契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大尺度区域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庐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抓住京九通车机遇,九江市决定于今年10月6-8日举办’96中国庐山国际旅游节暨招商洽谈会。在旅游节期间,九江市将精心组织一批集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游览项目,市旅游局也对全市新老景点景区进行合理编排,向海内外游客推出15个旅游系列,它们是: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旅游天然联系紧密,但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是必然能实现,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途径与有效对策是当前文化旅游研究的紧迫任务。本文将以福建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为研究对象,复盘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雕开发成石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围绕游客体验的主题化和丰富化进行故事阐释、空间展示、活动设计,同时坚守本土化和品牌化策略,可以实现非遗保护和旅游利用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颐·和·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次世界文化遗产全委会,不久前表决通过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西郊20公里处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古典园林。它是清朝皇室的寝宫,特别是慈禧太后晚年处理政务的所在地,同时也是皇家避暑、游览、做寿的皇家花园。颐和园为历代皇家经营800余年,规模宏大,总面积为290公顷,全园布局分为行宫区和风景游览区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对历史的记录,对现代人而言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积极进行有机更新。通过调研的方法,依托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结合商丘的文化遗产状况分析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建设过程的自身优势以及在发展文化旅游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文化旅游建设需要管理者积极转变思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提供相关服务;进行部门合作,规范管理;政府给与产业政策倾斜,多产业融合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商丘古城旅游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ТрипадвизорРоссия(TripAdvisor俄文版)网站发表的旅游评论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俄罗斯游客的中国石窟类景区旅游体验进行了旅游感知分析和情感态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游客总体对石窟和景区的自然风光印象深刻、以积极评价为主,消极评价出现在游览项目设置、景区管理方面,尤其是节假日因客流量过大导致旅游舒适度降低的问题。本研究对我国石窟类景区的国际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洪旷 《文化交流》2010,(9):50-53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非文化遗产本身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对其进行保护,要求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明昊 《文化学刊》2014,(3):141-1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明,其中当然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其实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而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融的关系。各个地方应该积极推进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政策保护。本文主要根据现在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阐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创意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开发主流模式。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发现,浙江创意旅游发展的模式主要有景区依托型、产业融合型、旧区功能改造型等,但仍然存在发展规划缺位、缺少文化个性标签、产业链短小等问题。结合浙江实际情况,要营造创意生态环境、开发层次清晰的创意旅游产品、培育激发游客消费欲望、加大配套政策实施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大背景,分析了阜新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各部门间协调配合不畅与缺乏资源整合机制、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低、政府供给与游客需求不对称等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包括构建统筹发展的智慧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贺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文化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旅游开发都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复杂的矛盾。提出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文物保护法规,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也提出新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理念,旨在加强贺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风景秀丽,独特且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着中外游客,旅游业现已成为湘西自治州的支柱产业.在旅游市场日趋成熟和旅游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下,要实现湘西自治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资源大州"向"产业大州"跨越,必须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导游人才培养中应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一线导游队伍.  相似文献   

16.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3个部分,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基于此,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对厦门市思明区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提升非遗旅游保障措施、打造非遗大型演艺项目、打造非遗特色旅游景区、促进非遗融入文化街区四个方面探讨思明区非遗旅游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步入21世纪以来,常州市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程,对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注意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博物馆、纪念馆等多重方式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十三五"时期,常州更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利用方面的前期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遗产管理理念,加强重大项目体系的梳理,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古镇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它来发展旅游已成热点。但是古镇旅游开发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地方文化元素的丧失,伤害了地域文化与古镇之魂。分析近年来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同质化、古镇街区商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反思旅游开发给古镇地方文化带来的损伤,分析造成这种损伤的原因,希望找到古镇旅游开发和地方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9.
黄埔古村——古港建筑文化遗产,记载了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的对外贸易史,因自身文化价值的影响力使之部分保留至今。对其生存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大拆大建"行为及隐藏其中的各种片面利益关系。加大法制力度、承认私有产权、整治违章乱建房屋、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并赋予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旅游功能,方为名城保护工作的紧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