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文学教授尼尔森教授所作的深度访谈。尼尔森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尤其是非裔美国文学专家。他著作等身,其文学评论著作五部,诗集七部,选编诗集四部,其作品曾获格特鲁德·斯泰因创新奖、美国图书奖等各类奖项。尼尔森教授对非裔美国诗歌和诗学有很高的建树,对非裔美国实验诗歌、非裔美国先锋诗学、非裔美国文学传统、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和黑人文学、黑人文学理论和评介、种族和黑人文学等均有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詹尼斯·菲阿门哥教授是渥太华大学文学院英语系的终身教授,身兼加拿大文学权威期刊《加拿大文学》和《加拿大文学研究》的编委,主要研究加拿大女性作家,尤其是蒙哥马利、爱丽丝·门罗和莎拉·邓肯,以及加拿大文学中重要作家的宗教观。她先后撰写和编著了《女人的一页:加拿大早期新闻学和修辞》(2008.)、《另外的自己:加拿大文学想象中的动物》(2007)、《加拿大剑桥文学史》和《反思加拿大:妇女历史的希望》(2006)等作品。2015年,笔者获得加拿大政府和中国留学基金委的"中加学者交换项目"资助,受大连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委托,在渥太华大学访学期间采访了菲阿门哥教授。访谈中菲阿门哥教授讲解了蒙哥马利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魅力,从女性主义、性别角色、传统型和宗教等视角提出了非传统的独特观点,并简述了蒙哥马利接受到的文学影响,以及她对后来作家的影响。在讨论中,菲阿门哥教授澄清了关于蒙哥马利的女性写作的误解,驳斥了将其定义为女性主义作家的观点。她还强调了蒙哥马利的日记的研究价值,指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于2019年5月举行的首期论坛上的访谈实录。罗良功教授是非裔文学研究专家、族裔文学国际学术年会的召集人,张琴副教授在论坛上对罗良功教授进行了访谈。罗教授在访谈中阐述了世界非裔文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介绍了国别区域非裔文学发展和研究的现状。他认为,世界非裔文学将非洲本土之外的非裔文学视为整体加以学术观照,既是世界非裔文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非裔文学研究、非洲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必然,世界非裔文学研究应该运用跨学科方法,注重国别区域与跨国文学社区结合、学术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咨政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托尼·英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是英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英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5.
"黑人自传"通常被视为极具颠覆性质的"抗争文学"。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兼具政治与美学经验:对传统自传文学进行革新的同时,彰显了主体的知识话语和背后的权力互动关系。同时,作者在与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民俗文化和宗教等非洲黑人文化接续的过程中(宗教维度上的"重溯祖先"、罪与救赎的自我抗争等),重塑了非裔美国黑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传统,颂扬黑人性。玛雅·安吉洛正是通过这些特殊经验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和对传统的敬重。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非裔美籍研究知名学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一直热心于发现和重建非裔美籍人民的历史.从早期倾心建构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到近些年致力于探究(非裔)美藉人士的家庭谱系,盖茨始终不移地通过谱系研究帮助非裔美籍人民及其他族裔的美国人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他们自己.在此类研究中,他既采用了传统的文本研究方式,也使用了由先进的DNA科技作支撑的视觉媒介.通过上述做法,他一方面试图在传统文学和历史研究的领域之外探索能够解决人类种族问题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希望向美国乃至全球的普通大众展示他们寻根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发现并借助它们促进非裔美国人民历史的重建.他希望上述探索和研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推动美国各种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进而推进美国的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赖特的短篇小说《住在地下的人》,开启了美国非裔文学中"地下人"文学主题的书写。拉尔夫·埃里森在赖特的直接影响下,创作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故事表达了居住在纽约地下室中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探索自我身份的心理诉求。此后,沃尔特·莫斯利在易兹·罗林斯系列作品中塑造了黑人侦探易兹,他发迹之后,逃税避税,将自己的经营所得严严实实地隐藏在白人法律监视之外,该形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地下人"主题。本文拟从这些作品来分析非裔美国文学中"地下人"形象的创作传统,并通过梳理《蓝衣魔鬼》的隐喻空间来探讨"地下人"主题在当代黑人作家笔下的表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谭惠娟新著《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代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多维度研究范式。文学、文化批判、黑人音乐艺术、历史甚至哲学,全部都是谭惠娟深入研究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的维度。这种研究范式不局限于就埃利森论埃利森,就非裔文学谈非裔文学,而是把他放在几个大的背景中进行观照,将他与前后左右的人物和思想进行对比,考察其源流异同,以见出埃利森的独特地位和他在美国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美国非裔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逃逸"作为一种文化修辞与美国历史如影相随,白人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和马克·吐温以美国内战逃逸为主题,通过反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文学修辞,隐含表达他们对种族偏见引起的自相残杀的不满。马克·吐温通过转换小说人物的角色定位、反话正说的修辞方式,以及对黑人方言的使用,进一步触及美国南方黑白对立的敏感话题。拉尔夫·埃利森发现和继承了这种小说叙事和文学修辞,并借此探讨20世纪尚未解决的种族问题,既丰富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创作技巧,也深化了非裔美国文学的语言内涵。  相似文献   

11.
成长话题是当代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它也是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文学作品中始终如一的关注点。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经历,揭示出新一代黑人如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爱》是2003年托妮·莫里森的又一杰出之作,为我们理解莫里森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提供了更多有力依据,也为莫里森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在当今社会,美国奴隶制虽早已废除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研究黑人作家莫里森和她的黑人小说便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伦理学的三个共时维度: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在比尔.库什身上的体现,总结出比尔.库什在黑人社区的历史反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心中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13.
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美国文学空间研究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的访谈,也是关于"文学空间研究"的一次对话(2019年11月,宁波大学)。塔利认为,"文学空间研究"概念涵盖面很广,可用于指称任何关于聚焦空间、地方和绘图的研究,如地理批评、地理诗学、空间人文研究等。但"文学空间研究"不应被泛化,也不应成为一个标签。文学空间研究首先属于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次,(文学)空间性是此类研究的核心。塔利还就地理批评、空间批评、文学地理学、处所意识等概念做了仔细辨析,并赞同应当区分"空间"与"地理"、"spatial"与"geo-"。关于文学空间研究的新趋势,塔利认为以下领域值得关注:数字人文和空间人文的结合,女性主义地理批评,批判性地域主义,类型小说,流动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篱笆》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方面惊人地相似,后者甚至被称为前者的黑人版。然而,两剧的戏剧创作手法有着显著区别,体现了主流文学传统和非裔文学传统的差异。米勒的戏剧作为美国主流戏剧的代表,深受西方戏剧传统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古希腊戏剧、现实主义戏剧和心理剧的痕迹。非裔戏剧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在吸纳西方戏剧传统的同时,承袭了美国非裔文学口头叙事、魔幻性、音乐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6.
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逆生长性"是指它从族裔书面文学文本到口头民俗祝酒词,再从非裔口头文化传统到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归根性,这种特性是挫败"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产物。整个"逆生长"之旅表现为:族裔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意指的猴子→新奥尔良的猴子→哈瓦那的猴子→猴子→埃苏-埃拉巴拉→意指理论,旨在借助非裔传统与非洲传统的关联来证明黑人"有"文论传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解构"白文论"霸权。然而,这个归根旅程一方面由于缺失真正衔接意指的猴子与埃苏的历史证据而变成了非裔元素与非洲元素的牵强拼贴;另一方面则由于"意指性"和黑人口语体语言无法涵盖多数族裔文学作品而削弱了"黑文论"传统的形而上性。这就是非裔学者在申诉黑人文化身份,通过杂糅新大陆黑人传统与非洲黑人传统建构"非洲中心主义"时无法规避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7.
黑人文艺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纽约的一场重要文化运动,在纽约黑人文艺运动的众多活动中,非裔美国艺术家围绕着博物馆展开的斗争格外引人关注。黑人文艺时代,一些非裔美国艺术家在不同场合发声,直陈其被冷落和轻视的地位,同时,因艺术品"质量"而引发的纽约博物馆抗议也不断发酵升级,尽管抗议运动因内外因素走向衰落,但其历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张亚君 《课外阅读》2012,(21):20-21
在美国各大学,有一本被广泛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该书由康奈尔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马利·贝思·诺顿任主编,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加州大学、堪萨斯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新墨西哥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历史学教授任编委,由休顿·米夫林教科书出版社出版。当年,就在书稿付梓之际,马利·贝思·诺顿接到美国中央情报局不准出版的通知,理由是:在大学历史教科书中使用一张"敌国宣传部门拍摄的有损本国军队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策划并支持下,堪萨斯州立大学等六所美国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六所国内大学合作培养执业兽医博士。这是我国在兽医教育这一领域,以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所开展的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的新探索,对于提高我国兽医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有关情况,本刊近期专访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女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兽医学院院长理查森教授(访谈稿详见本刊2013年第12期)和中美兽医学博士培养项目建议发起人之一、中国兽医协会副会长汪明教授。  相似文献   

20.
由于美国非裔民族的特殊创伤历史,历史观一直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小说《林顿山》通过主人公老卢瑟·奈迪德和子孙从无到有由兴而衰的过程反映了极端利己主义与自我毁灭的必然联系,并揭示了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源于对美国非裔创伤历史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